沙坦类药物安全性质疑的起源
2018年欧洲药监局首次在部分沙坦类药物中检出亚硝胺类杂质,引发全球关注。这类N-亚硝基化合物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2A类致癌物,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增加患癌风险。需明确的是,致癌风险来源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艺杂质,而非药物本身成分。
涉及药品批次与处理措施
国家药监局公布的受影响药物包括:缬沙坦(华海药业特定批次)、厄贝沙坦(珠海润都)、氯沙坦钾(浙江天宇)。涉事企业已启动召回程序,现行流通药品经严格检测符合新修订的亚硝胺类杂质限量标准(不超过0.03ppm)。
科学用药指导原则
正在服用沙坦类药物的患者应注意:1.核对药品包装标注的批准文号和生产企业信息;2.登录药监局官网查询具体召回批次;3.不得擅自停药,血压波动风险远大于微量杂质影响;4.定期监测肝肾功能指标,建议每3个月进行尿常规检查。
替代治疗方案选择
对于存在疑虑的患者,可考虑以下替代方案:普利类降压药(如培哚普利)、地平类钙拮抗剂(如氨氯地平)或新型降压药沙库巴曲缬沙坦。需在心血管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药物调整,避免出现血压反跳现象。
药品质量监管新进展
我国已实施原料药生产工艺变更备案制度,强制要求生产企业采用不会产生亚硝胺类杂质的新合成工艺。2023年抽检数据显示,市售沙坦类药物的合格率达到99.6%,微量杂质检出值均低于国际通行安全标准。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