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血液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是肝炎病毒最常见的传播方式之一。当含有肝炎病毒的血液进入他人血液循环时,就可能发生感染。高风险行为包括共用注射器、针头、未经消毒的医疗器械(如纹身针、穿耳工具)、以及输注未经筛查的血液制品。例如,乙肝病毒(HBV)和丙肝病毒(HCV)主要通过这种方式传播。在医疗环境中,如果医护人员未严格执行消毒规范,也可能造成交叉感染。
预防措施包括:避免共用个人卫生用品(如剃须刀、牙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注射和手术、确保所有医疗器械经过严格灭菌处理。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所有医疗用针头和注射器都应一次性使用,以降低感染风险。
2. 性接触传播途径
性传播在乙肝和丁肝病毒传播中尤为显著。乙肝病毒可通过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传播,尤其是当一方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时。统计数据显示,约50%的乙肝新发感染与性接触有关。丁肝病毒(HDV)则必须依赖乙肝病毒才能复制,因此常与乙肝病毒共同通过性途径传播。
预防建议包括:正确使用安全套、定期进行肝炎病毒筛查、对已感染伴侣进行抗病毒治疗。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多性伴侣者、男男性行为者),接种乙肝疫苗是最有效的防护手段。
3. 母婴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可能通过产道将病毒传给新生儿。据研究,若母亲为HBV表面抗原和e抗原双阳性,不采取干预措施时,母婴传播概率可高达90%。
有效的阻断措施包括:孕前进行乙肝病毒筛查、孕期监测病毒载量、在妊娠晚期使用抗病毒药物降低病毒传播风险。新生儿应在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首剂乙肝疫苗,后续按程序完成3针接种。通过规范干预,母婴传播率可降至1%以下。
4. 共用个人物品传播途径
日常生活中不注意卫生习惯可能成为隐性传播渠道。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沾染血液的物品,以及使用未经消毒的美容工具(如纹眉、穿耳设备),都存在传播风险。乙肝病毒在体外环境中可存活至少7天,丙肝病毒在干燥血液中存活时间更短,但仍有传播可能。
预防建议包括:避免共用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选择正规美容机构、定期检查工具消毒情况。对于家庭成员中的乙肝携带者,应特别注意避免伤口接触他人破损皮肤或黏膜。
5. 不安全医疗操作传播途径
医疗操作中的规范缺失可能导致群体性感染事件。不规范的注射操作、复用针头、消毒不彻底的内窥镜或透析设备,都可能成为病毒传播媒介。2019年某地医院因未严格执行消毒规范,导致28人通过内镜检查感染丙肝病毒的事件,就是典型案例。
医疗机构应严格遵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对可复用医疗器械采用”一人一用一消毒”原则。个人在接受医疗操作时,可主动要求查看机构资质、了解器械使用情况,必要时选择一次性用品。
| 传播途径 | 高风险行为 | 预防措施 |
|---|---|---|
| 血液传播 | 共用针具、不安全注射 | 使用一次性针具、正规医疗机构 |
| 性传播 | 无保护性行为 | 使用安全套、接种乙肝疫苗 |
| 母婴传播 | 分娩时产道接触 | 孕前筛查、新生儿免疫 |
| 共用物品 | 共用牙刷/剃须刀 | 避免共用个人卫生用品 |
| 医疗操作 | 复用器械、消毒不当 | 选择正规医疗机构 |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70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