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诊断与评估
过敏性鼻炎的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典型症状包括: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塞及鼻痒,常伴眼部症状如结膜充血。建议患者记录症状日记,记录发作时间、环境因素及诱因。
确诊需通过以下检查:皮肤点刺试验(SPT)可检测12种常见过敏原,阳性反应提示致敏物质;血清特异性IgE检测适用于皮肤试验禁忌者。鼻内镜检查可观察鼻黏膜水肿程度,排除鼻息肉等结构性病变。
| 检查项目 | 适用人群 | 注意事项 |
|---|---|---|
| 皮肤点刺试验 | 儿童及成人 | 避免使用抗组胺药物3-7天 |
| 血清IgE检测 | 皮肤试验禁忌者 | 抽血前无需特殊准备 |
2. 药物治疗方案
一线药物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每日10mg)或西替利嗪(每日10mg),可有效缓解鼻痒、喷嚏等症状。鼻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为控制性药物,建议每日喷鼻2次,疗程不少于4周。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对伴哮喘患者尤为适用。减充血剂(如羟甲唑啉)仅限短期使用(≤7天),长期使用易引发药物性鼻炎。生物制剂如抗IgE单抗适用于重症难治性患者。
用药需注意:抗组胺药避免与酒精同服;鼻用激素喷药后需清水漱口,防止真菌感染;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体重调整剂量。
3. 免疫疗法(脱敏治疗)
免疫疗法是唯一可能改变疾病进程的治疗方法,适合过敏原明确且持续暴露者。治疗分为两个阶段:诱导期(3-6个月)每周皮下注射逐渐增量,维持期(3-5年)每2-4周注射固定剂量。
皮下免疫疗法(SCIT)对尘螨、花粉过敏者疗效显著,有效率可达80%。舌下含服免疫疗法(SLIT)更安全,但对霉菌过敏者效果欠佳。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过敏反应,首次注射需在医院观察30分钟。
| 治疗类型 | 起效时间 | 疗程 | 不良反应 |
|---|---|---|---|
| SCIT | 6-12个月 | 3-5年 | 局部红肿/全身过敏 |
| SLIT | 3-6个月 | 3年 | 口腔发麻/轻度腹泻 |
4. 非药物干预措施
环境控制至关重要:使用HEPA过滤器净化空气,卧室禁放地毯,定期清洗空调滤网。过敏原浓度监测仪可实时检测花粉、尘螨水平,指导患者调整户外活动。
鼻腔冲洗每日2次用生理盐水冲洗,可清除过敏原和炎性介质。鼻腔保湿使用海盐水喷雾,预防黏膜干燥。过敏患者应避免接触宠物毛发,选择低致敏性犬种(如贵宾犬)。
饮食干预:增加维生素C、E摄入(如柑橘类水果、坚果)可增强免疫调节;减少加工食品(含食品添加剂)摄入。中医建议艾灸迎香穴,每日3次,每次10分钟。
5. 重症管理与并发症预防
重症患者需联合鼻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必要时使用生物制剂(如奥马珠单抗)。并发症监测包括:鼻息肉(CT评分≥2)、中耳炎(听力下降超过1个月)。
儿童患者需定期评估生长发育,长期使用鼻用激素者建议监测身高Z值。过敏性结膜炎可联用人工泪液+抗组胺滴眼液。睡眠障碍患者推荐鼻腔持续正压通气(CPAP)。
紧急处理:急性喉头水肿立即使用肾上腺素(0.3mg肌注),严重过敏反应需准备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如EpiPen),患者教育时强调识别过敏警报症状(如胸闷、皮疹)。
6. 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将过敏性鼻炎归为鼻鼽范畴,分型论治:肺虚型用玉屏风散加减,脾虚型用参苓白术散,肾虚型用金匮肾气丸。针灸取穴:迎香、印堂、合谷为主穴,每周3次。
特色疗法:穴位贴敷(大椎、肺俞穴贴敷白芥子)每年伏天进行;鼻腔中药雾化(麻黄、细辛等)每日1次,10次为疗程。耳穴压豆选取肺、鼻、神门穴,每日按压50次。
中西医结合优势:中药调节Th1/Th2平衡,可减少激素依赖。研究显示麻黄汤合鼻用激素较单用激素组症状缓解率提高23%(P<0.05)。
7. 长期管理与健康教育
建立个性化防治计划,包括过敏原规避方案、用药指导、应急处理流程。建议患者使用鼻炎管理APP(如Allergy Alert),记录症状、用药及环境数据。
患者教育重点:避免交叉过敏(如花粉症患者慎食苹果、桦树类水果);正确用药(鼻喷激素需头前倾45度);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降低焦虑水平)。
随访频率:稳定期每3个月复查肺功能及鼻内镜,急性发作期每周随访。儿童患者需每年评估生长曲线,激素敏感者建议每6个月检查骨密度。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6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