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疼痛与压痛
骨折最直接的信号是突发性疼痛,通常伴随明确的外伤史。患者在受伤部位会出现持续性钝痛或刺痛感,疼痛程度与骨折类型密切相关。例如:单纯性骨折可能表现为局部压痛,而粉碎性骨折则可能引发剧烈刀割样疼痛。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老年人骨质疏松后轻微跌倒即可导致隐匿性骨折,此时疼痛可能被误认为软组织挫伤。
2. 肿胀与瘀斑
骨折后24小时内肿胀通常达到高峰,形成明显的局部水肿。血液从破裂的血管渗出会在皮下形成瘀斑,颜色可能经历:红→紫→青→黄的演变过程。在开放性骨折中,肿胀可能伴随皮肤破损和出血,此时需警惕感染风险。建议观察肿胀是否随体位改变而波动,这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血肿压迫。
3. 功能障碍
骨折后关节活动度受限是重要体征。以腕部骨折为例,患者往往无法完成握拳动作,尝试活动时疼痛加剧。特殊体位代偿现象值得注意:下肢骨折时常采取患肢外旋位,肋骨骨折则可能伴随呼吸浅快。需要区分生理性制动(因疼痛自我保护)与病理性僵硬(如关节内骨折导致的机械性阻碍)。
4. 畸形与异常活动
典型骨折可见肢体形态改变,如:前臂骨折呈”餐叉样”畸形,股骨颈骨折时大转子上移。在未完全断裂的不完全骨折中,可能观察到骨擦音或异常活动。检查时需注意:纵向叩击痛(沿骨骼长轴叩击引发剧痛)和旋转试验阳性(被动旋转患肢时疼痛加剧)。
5. 骨传导音减弱
专业检查中可发现骨传导音减弱现象。通过叩击骨骼远端,正常声音清脆,骨折部位则呈现闷音。例如:股骨骨折时叩击足跟,传导至大腿的震动感明显减弱。此体征需要配合其他检查确认,单一体征不能确诊。
6. 神经血管损伤表现
| 损伤类型 | 典型症状 | 处理原则 |
|---|---|---|
| 神经损伤 | 感觉异常(麻木/刺痛)、肌力下降 | 立即就医评估 |
| 血管损伤 | 远端脉搏减弱、皮肤苍白 | 紧急手术指征 |
7. 特殊骨折的典型症状
脊柱骨折:背痛向四肢放射,可能伴大小便障碍
骨盆骨折:会阴部瘀斑,双下肢不对称
踝关节骨折:内踝”眼镜蛇”畸形,无法负重
建议出现上述症状时立即进行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是首选诊断手段。
8. 儿童骨折的特殊表现
儿童骨骼弹性较大,常见:青枝骨折(骨皮质部分断裂)和骨骺分离。症状包括:
– 肿胀范围较小
– 功能障碍不明显
– 骨传导音变化不显著
需警惕生长板损伤导致的发育异常,建议进行三维CT检查。
9. 自我初步判断方法
可采用五步自检法:
1. 回忆受伤时的暴力强度
2. 检查疼痛是否持续加重
3. 观察肢体形态是否异常
4. 测试基础活动功能
5. 检查远端血液循环
若发现3项以上异常,建议立即就医。切勿自行手法复位,以免加重损伤。
10. 紧急处理原则
现场处理需遵循:
1. 固定患处:用夹板或硬物固定,长度需超过上下关节
2. 冷敷消肿:用冰袋敷肿胀部位,每次不超过20分钟
3. 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
4. 避免活动:禁止任何尝试性活动
5. 就医准备:记录受伤时间、姿势和症状变化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66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