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暑的定义与常见症状
中暑是由于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失调导致的急性热损伤性疾病,通常伴随体温升高(>39℃)、皮肤干热、意识障碍等症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因中暑死亡人数超过1.6万,夏季高温作业人群、儿童及老年人是高危人群。
2. 中暑应急处理的黄金4步
发生中暑时应立即:①转移到阴凉通风处 ②脱去多余衣物 ③用湿毛巾冷敷降温 ④补充含盐水分。若出现抽搐、昏迷等重症症状,必须在5分钟内拨打急救电话。
3. 常用缓解中暑药物分类
药物治疗需根据症状分级选择:轻度中暑可口服藿香正气水(10-20ml/次);中度中暑建议使用柴胡注射液(2-4ml肌肉注射);重度中暑需配合物理降温并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5mg静脉注射)。药物选择需严格遵循医嘱。
4. 药物使用禁忌与注意事项
禁忌人群:孕妇禁用含酒精制剂,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解热镇痛药。服药期间需监测体温变化,若体温持续39℃以上超过1小时应立即就医。避免同时服用两种以上退热药物。
5. 降温药物与补液方案对比
| 药物类型 | 适用阶段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
| 藿香正气水 | 轻度中暑 | 10-20ml口服 | 含酒精成分 |
| 柴胡注射液 | 中度中暑 | 2-4ml肌注 | 需做皮试 |
| 地塞米松 | 重度中暑 | 5mg静注 | 仅限医院使用 |
6. 中暑后饮食调理建议
恢复期需补充:①含钾食物(香蕉、橙汁) ②含钠饮品(淡盐水) ③蛋白质来源(鸡蛋羹、豆腐)。避免食用高糖饮料和冷饮,每日补液量应达2000-3000ml。
7. 特殊人群用药指导
儿童中暑首选物理降温,6个月以下婴儿禁用退烧药。老年患者慎用解热镇痛类药物,建议采用冰敷+补液联合方案。糖尿病患者使用含糖补液盐需监测血糖。
8. 预防中暑的药物储备清单
家庭常备:①降温贴(腋下/颈部贴敷) ②口服补液盐(ORS) ③便携式电子体温计。户外工作者应随身携带:藿香正气胶囊、清凉油等应急药物。
9. 中暑药物使用误区
常见误区:①盲目混用退烧药(如同时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②过度依赖酒精擦浴 ③未区分中暑类型用药。正确做法:先判断中暑程度再选择药物。
10. 中暑后恢复期健康管理
恢复期需:①连续3天监测体温 ②每日称重监测体液平衡 ③避免剧烈运动72小时。出现持续头晕、心悸等症状应复查电解质水平。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6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