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电图的基本构成与原理
心电图(ECG)是通过体表电极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图形化工具,反映心脏在心动周期中的电生理变化。其核心原理基于心脏肌肉细胞在收缩和舒张过程中产生的电流,这些电流通过导电组织传递至体表,被电极检测后转化为波形记录。
标准12导联心电图包含肢体导联(I、II、III、aVR、aVL、aVF)和胸导联(V1-V6),每个导联从不同角度观察心脏电活动。波形由多个波段组成:P波(心房去极化)、PR段(房室传导延迟)、QRS波群(心室去极化)、ST段(心室缓慢复极)、T波(心室快速复极),部分可见U波(可能与心室肌电张力有关)。
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征包括:P波形态规则(直立且方向一致),PR间期0.12-0.20秒,QRS波群时限0.06-0.10秒,ST段无明显抬高或压低,T波振幅应高于同导联R波的1/10。
2. 心电图解读的标准化流程
解读心电图需遵循系统化步骤:第一步评估心率,正常范围60-100次/分钟;第二步分析节律,观察P波与QRS波群的对应关系;第三步测量间期(PR、QRS、QT);第四步评估ST-T变化;第五步判断电轴(肢体导联QRS波群主波方向)。
| 参数 | 正常范围 | 异常提示 |
|---|---|---|
| 心率 | 60-100bpm | 心动过速/过缓 |
| PR间期 | 0.12-0.20s | 房室传导阻滞 |
| QRS时限 | <0.12s | 束支传导阻滞 |
临床常用改良梯形图法分析房室传导关系,通过标注P波、QRS波群位置及间期关系,快速识别房室传导异常类型。
3. 常见心电图异常的识别与分析
心律失常是心电图最常见的异常类型,包括:窦性停搏(P-P间期延长超过2倍正常间期且无P波)、房室传导阻滞(I度:PR间期延长;II度:部分P波后无QRS;III度:P波与QRS完全无关)。
心肌缺血/梗死的典型表现为: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特征,V1-V3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提示前壁心梗);ST段压低(劳力型心绞痛特征,下壁导联ST段水平下移≥0.1mV);病理性Q波(宽度≥0.04s,深度≥同导联1/4 R波)。
电解质紊乱的心电图特征:高钾血症(T波高尖对称,QRS波群增宽);低钾血症(U波明显,T波低平,ST段压低)。
4. 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场景
心电图在临床中具有三大核心价值:急性胸痛鉴别(快速识别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指导溶栓/介入治疗);心律失常诊断(如房颤、室性早搏的定性定位);药物/手术监测(洋地黄毒性监测、起搏器功能评估)。
特殊检查技术:动态心电图(24小时连续监测,捕捉间歇性心律失常);运动负荷试验(通过运动诱发心肌缺血,ST段水平下移≥0.1mV为阳性);食管心电图(评估房室传导,辅助房室结双径路诊断)。
心电图检查前需注意:避免肌肉震颤(嘱患者放松肌肉);电极位置精准(V1导联置于胸骨右缘第4肋间);排除干扰信号(电源干扰、肌电干扰)。
5. 心电图结果解读的注意事项
心电图结果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生理性变异(运动员窦性心动过缓、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假性异常(电极位置偏差导致的Q波、ST段改变);年龄/性别差异(老年人T波倒置、女性R波振幅较低)。
典型误区包括:误判正常变异为病理性Q波(如左室肥厚的深Q波);过度解读ST段轻度压低(需结合症状和生物标志物);忽略导联间对比(下壁导联ST抬高同时V1导联R波增高提示右室梗死)。
建议患者:保留完整报告(包括原始波形和医生解读);咨询专科医生(特别是存在胸痛、晕厥等症状时);定期复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年常规心电图检查)。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64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