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人吃什么药(冠心病患者服用这3类药物)

1. 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形成的关键

冠心病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是防止血栓形成的基石。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心肌梗死和卒中的风险。其中,阿司匹林作为最经典的药物,每日剂量通常为75-100mg,适用于绝大多数冠心病患者。对于无法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氯吡格雷(75mg/日)或替格瑞洛(90mg,每日两次)是替代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尤其是胃肠道出血。患者需定期监测出血倾向,同时避免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联用。若患者存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需根据医嘱调整剂量。

药物名称 作用机制 适用人群 常见副作用
阿司匹林 抑制环氧化酶 稳定型心绞痛、ACS患者 胃肠道不适、出血
氯吡格雷 P2Y12受体拮抗剂 支架植入术后患者 中性粒细胞减少

2. 他汀类药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主力军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降脂治疗的首选药物,能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冠心病患者LDL-C目标值应控制在1.8mmol/L以下。常用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20-80mg/日)、瑞舒伐他汀(5-20mg/日)等。

他汀类药物需在晚间服用,因胆固醇合成主要在夜间。服药期间需监测肝功能和肌酸激酶,警惕肌病风险。若与贝特类药物联用,需特别注意横纹肌溶解症的可能。部分患者可能因他汀不耐受选择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作为替代。

3. 硝酸酯类药物:缓解心绞痛的“速效救心丸”

硝酸酯类药物通过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是治疗心绞痛的常用药物。主要包括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制剂)等。急性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0.5mg)可迅速缓解症状,但不宜连续服用超过3次。

长期使用硝酸酯类药物需注意耐药性问题,建议采用“无硝酸酯日”策略。此外,患者应避免与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西地那非)联用,以免引发严重低血压。对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β受体阻滞剂与硝酸酯类药物的联合使用可增强疗效。

4. 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脏耗氧量的“节流阀”

β受体阻滞剂通过降低心率和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耗氧量,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药物。常用药物包括美托洛尔(25-100mg,每日两次)、比索洛尔(5-10mg/日)等。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β受体阻滞剂能显著改善预后。

使用时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步调整至目标剂量。患者可能出现心动过缓、低血压等副作用,需定期监测心率。对于哮喘或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应避免使用β受体阻滞剂。

5.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改善心室重构

ACEI类药物(如依那普利、培哚普利)和ARB类药物(如缬沙坦、氯沙坦)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心脏负荷,改善心室重构。这类药物特别适用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心功能不全的冠心病患者。

ACEI类药物常见干咳副作用,若无法耐受可换用ARB类药物。服药期间需监测血钾和肾功能,避免高钾血症。对于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此类药物。

6. 抗心绞痛药物的联合治疗策略

冠心病治疗常需多种药物联合使用,以达到最佳效果。典型联合方案包括:
1. 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降低心肌耗氧量与改善供血的协同作用
2. 他汀类药物+依折麦布:强化降脂治疗,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3. ACEI+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或心功能不全患者

药物联合使用时需注意相互作用,例如他汀类药物与某些抗心绞痛药物(如伊曲康唑)联用可能增加肌病风险。患者应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和血脂水平,根据个体化调整用药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64660/

(0)
墨香轩墨香轩
上一篇 1小时前
下一篇 1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