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染性因素
拉肚子最常见的诱因是病原微生物感染。细菌性感染(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通常伴随剧烈腹痛和高烧,潜伏期约6-72小时。病毒性感染(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多表现为水样便,常见于秋冬季节。寄生虫感染(如贾第虫)则会导致慢性腹泻,粪便常呈粘液状。
感染性腹泻传播途径多样,食用受污染食物(生冷海鲜、未煮熟鸡蛋)占43%,水源污染(生水、污染冰块)占28%,密切接触传播占19%。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17亿人因食源性感染出现腹泻症状。
典型感染性腹泻症状包括:每日排便≥3次、粪便呈水样或稀糊状、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病程通常持续1-7天,但免疫缺陷者可能出现严重脱水。
2. 食物不耐受与过敏
乳糖不耐受是最常见的食物不耐受类型,表现为摄入乳制品后2小时内出现腹泻、腹胀。全球约75%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乳糖酶活性下降,亚洲人群发生率高达90%。
麸质不耐受(非乳糜泻)与乳糜泻患者接触小麦制品后30-180分钟内出现腹泻、肠鸣。乳糜泻患者需严格无麸质饮食,否则可能导致营养不良。
食物过敏引发的腹泻具有:立即反应性(IgE介导,15分钟内发作)和延迟反应性(T细胞介导,2-48小时后症状)。常见致敏食物包括海鲜、坚果、鸡蛋。
3. 功能性肠病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功能性肠病的典型代表,其诊断需满足罗马IV标准:腹痛与排便相关,排便频率或性状改变,症状持续≥6个月。
IBS患者肠易激综合征亚型分布:
| 亚型 | 占比 |
|---|---|
| 便秘型(IBS-C) | 30% |
| 腹泻型(IBS-D) | 45% |
| 混合型(IBS-M) | 25% |
功能性腹泻与IBS-D的主要区别在于:无腹痛或腹胀症状,每日排便≥3次,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
4. 药物性腹泻
常见致泻药物包括: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镁剂、化疗药物等。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艰难梭菌感染占15-20%。
药物性腹泻发生机制:
| 药物类型 | 作用机制 |
|---|---|
| 抗生素 | 破坏肠道菌群平衡 |
| 质子泵抑制剂 | 降低胃酸抑制病原体 |
| 镁剂 | 渗透性作用增加肠腔液体 |
停药后症状通常在3-7天内缓解,持续腹泻需排查艰难梭菌感染,可进行粪便毒素检测。
5. 系统性疾病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IBD患者腹泻常伴有:黏液脓血便、腹痛、体重下降。粪便钙卫蛋白检测是鉴别IBD与IBS的重要指标。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基础代谢率升高,肠蠕动加快导致慢性腹泻。典型症状包括:心悸、手抖、消瘦,TSH水平降低。
糖尿病性腹泻与自主神经病变相关,夜间腹泻和脂肪泻是典型特征。血糖控制不佳者发生率高达50%。
6. 预防与护理
个人卫生是预防感染性腹泻的关键:
- 饭前便后用肥皂水洗手
- 生熟食品分开处理
- 饮用水煮沸或使用净水器
饮食调整建议:
| 急性期 | 恢复期 |
|---|---|
| BRAT饮食(香蕉、米饭、苹果酱、吐司) | 逐步增加膳食纤维 |
| 补充电解质(ORS溶液) | 恢复乳制品摄入 |
当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持续高热(>38.5℃)、血便、严重脱水(少尿、意识模糊)。建议家庭常备口服补液盐和蒙脱石散。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64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