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染性因素
婴儿腹泻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包括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其中轮状病毒是导致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首要元凶,占感染性腹泻的60%以上。这类感染通常表现为水样便、发热和呕吐,病程可持续3-7天。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则可能引发黏液血便,常伴有高热,需及时就医。家长需注意,感染性腹泻具有传染性,需做好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2. 饮食因素
饮食不当是婴儿腹泻的第二大诱因。6个月以下纯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摄入过多高糖食物或乳制品可能引起宝宝腹泻。添加辅食后,过早引入复杂食物(如蛋黄、海鲜)或突然更换奶粉品牌,都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特别要注意乳糖不耐受问题,表现为腹泻伴随腹胀和哭闹,需通过乳糖酶补充剂或低乳糖配方奶粉调整。
3. 过敏反应
婴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容易对食物成分产生过敏反应。牛奶蛋白过敏是常见诱因,表现为腹泻伴随皮疹、呕吐甚至呼吸困难。交叉过敏 需注意,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引发慢性腹泻,表现为大便稀薄但无感染症状。可通过益生菌补充剂调节菌群,但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菌株。母乳喂养的妈妈可适当增加益生元摄入(如香蕉、全谷物),帮助婴儿建立健康肠道环境。 当出现以下情况必须立即就医:持续高热(>39℃)、大便带血、脱水症状(眼窝凹陷、尿量减少)、意识模糊。建议家长准备便常规检测样本,准确判断病因。6个月以下婴儿一旦腹泻,应优先考虑感染性因素,及时送医。 家庭护理需遵循口服补液+饮食调整+卫生管理三原则。推荐使用WHO标准口服补液盐,每次腹泻后补充50-100ml。母乳喂养可继续进行,但母亲需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奶粉喂养可暂时换成无乳糖配方。辅食阶段暂停添加新食材,以米汤、胡萝卜泥等易消化食物为主。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清洁玩具和餐具,切断传染途径。 预防需从多个维度入手:疫苗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可降低70%感染风险;分阶段添加辅食(建议12月龄内不超过10种食材);定期消毒奶具(煮沸10分钟或使用紫外线消毒柜);培养洗手习惯(喂奶前、换尿布后必须洗手)。对于早产儿或免疫力低下婴儿,建议长期补充益生菌。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61035/7. 就医判断标准
8. 家庭护理要点
9. 预防措施
腹泻类型
典型症状
处理方式
就医时限
病毒性腹泻
水样便、低热、呕吐
口服补液、暂停辅食
持续>5天
细菌性腹泻
黏液血便、高热、腹痛
抗生素治疗+补液
立即就医
乳糖不耐受
稀便伴腹胀、哭闹
低乳糖奶粉+乳糖酶
48小时无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