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糖尿病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四大类。其中2型糖尿病占全球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胰岛素的作用机制:胰岛素由胰腺β细胞分泌,通过促进葡萄糖进入肌肉和脂肪细胞、抑制肝糖异生等途径维持血糖稳态。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靶细胞产生抵抗时,就会导致血糖异常升高。
2.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表现
糖尿病早期症状常被忽视,典型”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仅占30%。其他常见症状包括:反复感染(如泌尿系感染、皮肤疖肿)、视力模糊(高血糖导致晶体渗透压改变)、手脚麻木刺痛(周围神经病变)。
值得注意的是,约25%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并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空腹血糖≥7.0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妊娠糖尿病患者可能表现为反复阴道感染、羊水过多等特殊表现。
3. 糖尿病诊断标准与检测方法
| 检测项目 | 诊断标准 |
|---|---|
| 空腹血糖 | ≥7.0mmol/L(至少8小时未摄入热量) |
| 餐后2小时血糖 | ≥11.1mmol/L |
| HbA1c | ≥6.5% |
|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 OGTT 2小时血糖≥11.1mmol/L |
最新指南强调: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因其稳定性好、无需空腹等优势,已成为糖尿病筛查的重要手段。建议高危人群(BMI≥25、有家族史等)每年至少进行1次糖尿病筛查。
4. 2型糖尿病的综合治疗策略
糖尿病治疗遵循”五驾马车”原则:医学营养治疗、运动疗法、血糖监测、药物治疗和糖尿病教育。个体化治疗方案需考虑年龄、并发症、肝肾功能等多重因素。
目前主流治疗药物包括:二甲双胍(一线用药)、磺脲类(促泌剂)、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兼具心血管保护作用)、GLP-1受体激动剂等。新型药物如司美格鲁肽已显示出显著减重和心血管获益。
5. 糖尿病饮食管理的科学方法
糖尿病饮食管理的核心是总量控制与营养均衡。建议采用膳食交换份法,将食物分为谷类、蔬菜、肉类等大类,同类食物间可交换食用。推荐每日碳水化合物供能比50%-60%,优先选择升糖指数(GI)<55的食物。
重点饮食建议: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每日≥14g/1000kcal)、严格限制反式脂肪酸(<1%总热量)、控制钠盐摄入(<5g/天)。特殊人群如妊娠糖尿病患者需采用个体化营养方案,避免血糖剧烈波动。
6. 运动治疗的实施要点与注意事项
规律运动可使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风险降低35%-50%。推荐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2-3次抗阻训练。运动前后需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发生。
运动禁忌证包括: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急性期、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等。运动时建议采用10分钟热身+10分钟放松的模式,运动强度可用靶心率=(220-年龄)×60%-70%进行估算。
7.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识别与处理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主要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和高渗状态(HHS)。DKA常见于1型糖尿病,典型表现为腹痛、呼吸深快(Kussmaul呼吸)、呼气烂苹果味;HHS多见于2型糖尿病,以极度脱水、意识障碍为特征。
处理原则包括:立即补液(首选0.9%氯化钠)、小剂量胰岛素静滴、纠正电解质紊乱。建议糖尿病患者随身携带糖尿病急救卡,注明用药情况和紧急联系人。
8. 长期并发症的预防与管理
| 并发症类型 | 预防措施 |
|---|---|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每6个月眼底检查 |
| 糖尿病肾病 | 控制血压<130/80mmHg |
| 糖尿病足 | 每日足部检查,穿合适鞋袜 |
| 心血管疾病 | LDL-C控制<1.8mmol/L |
最新研究证实:强化血糖控制(HbA1c<7%)可使微血管并发症风险降低35%-40%。建议患者定期进行糖尿病并发症筛查,包括尿微量白蛋白、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等。
9.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支持与生活质量提升
糖尿病患者抑郁发生率高达25%-30%,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心理干预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正念减压训练、支持性团体等。建议将心理评估纳入糖尿病常规管理。
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措施:自我血糖监测(SMBG)培训、家庭支持系统建立、智能血糖仪应用。新型持续血糖监测(CGM)技术可减少监测痛苦,提高治疗依从性。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60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