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的种类(十大常见的心理疾病以及表现)

1. 抑郁障碍:情绪持续低落的心理警报

核心症状包括持续两周以上的显著抑郁心境、兴趣减退、睡眠障碍(失眠或嗜睡)、食欲改变、注意力下降等。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超2.6亿人受其困扰。值得注意的是,躯体化症状(如慢性疼痛)在中老年患者中尤为常见。治疗方案通常结合抗抑郁药物(SSRIs类药物有效率约60-70%)和认知行为疗法,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2. 广泛性焦虑障碍:失控的担忧漩涡

患者常表现为过度担心未来事件,伴随症状包括肌肉紧张、易激惹、持续性疲劳等。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研究显示,约3.1%成年人受其影响。区别于正常焦虑的关键在于:担忧缺乏现实基础,且无法自我控制。有效干预手段包括正念减压疗法(MBSR)和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神经反馈训练可作为辅助治疗。

3. 强迫障碍:无法挣脱的思想牢笼

典型表现为强迫观念(反复怀疑、计数)和强迫行为(反复洗手、检查)。脑部影像学研究发现,患者纹状体区域存在异常活动。治疗上,暴露与反应预防疗法(ERP)被证实有效率可达70%,药物治疗多使用氯丙咪嗪等三环类抗抑郁药。值得注意的是,约25%患者同时伴有抽动障碍。

4.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挥之不去的阴影

常见于经历战争、自然灾害或严重事故者,核心症状群包括创伤再体验(闪回)、过度警觉、回避相关刺激。最新DSM-5标准将解离性症状纳入诊断指标。眼动脱敏与再加工疗法(EMDR)被临床指南推荐为首选方案,联合创伤聚焦认知行为疗法效果更佳。

5. 双相情感障碍:极端情绪的过山车

特征性表现为躁狂发作(睡眠需求减少、冲动行为)与抑郁发作交替出现。遗传学研究显示,一级亲属患病风险增加10倍。治疗需使用情绪稳定剂(如锂盐),锂盐血药浓度需维持在0.6-1.2 mmol/L治疗窗。患者教育强调规律作息对预防复发的重要性。

6. 精神分裂症:现实与虚幻的边界模糊

阳性症状(幻觉、妄想)与阴性症状(情感淡漠、社交退缩)并存。脑脊液中多巴胺转运体水平异常与发病密切相关。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如阿立哌唑)可降低锥体外系反应风险,联合社会技能训练能提升康复质量。

7. 进食障碍:扭曲的身体认知

包括神经性厌食(体重指数<18.5)和神经性贪食(暴食-清除循环)。躯体并发症如电解质紊乱、骨质疏松需紧急处理。家庭治疗对青少年患者效果显著,神经性贪食患者对抗焦虑药物反应较好。重要提示:体象障碍常伴随抑郁症

8.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成年期的延续挑战

症状持续至成年者占儿童ADHD患者的50%。典型表现包括注意力分散(任务切换困难)、冲动控制差、时间管理障碍。神经影像显示前额叶皮层功能异常。治疗方案包括哌甲酯类药物和CBT,时间管理训练可提升执行功能。

9. 人格障碍: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

常见类型包括边缘型(关系不稳定)、反社会型(缺乏愧疚感)、偏执型(过度猜疑)。治疗难点在于患者通常缺乏求治动机。辩证行为疗法(DBT)对边缘型人格障碍有效,药物主要用于控制共病症状(如心境稳定剂)。

10. 睡眠障碍:隐匿的心理健康指标

失眠障碍与抑郁症存在双向关系,认知行为疗法-失眠(CBT-I)被证实优于药物治疗。睡眠呼吸暂停可能掩盖抑郁症,多导睡眠监测可明确诊断。重要数据:长期失眠增加40%抑郁风险,需建立规律的睡眠卫生习惯。

疾病类型 首选治疗方案 典型发病年龄
抑郁症 SSRIs+CBT 20-30岁
PTSD EMDR 18-45岁
ADHD 哌甲酯 儿童期持续至成年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60611/

(0)
墨香轩墨香轩
上一篇 2小时前
下一篇 2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