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持续性剧烈疼痛
肝区持续性剧痛是晚期肝癌最危险的信号之一。当癌细胞侵犯肝脏包膜或转移至周围神经时,会引发难以缓解的钝痛或刺痛。这种疼痛通常定位在右上腹,夜间和深呼吸时加重。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和冷汗,且止痛药效果逐渐减弱。据统计,出现此类疼痛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仅剩3-6个月。
需要与胆囊炎、胆结石等良性疾病鉴别。关键区别在于:肿瘤性疼痛呈进行性加重,常伴随体重骤减(每月下降>5%)和低热(体温37.5-38.3℃)。建议患者立即进行增强CT或磁共振检查,必要时通过PET-CT评估转移情况。
疼痛管理需多学科协作:① 首选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缓释片)控制基础疼痛;② 加用辅助镇痛药(如加巴喷丁)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③ 晚期可考虑神经阻滞术或放射性粒子植入。护理人员应记录疼痛强度(NRS评分≥4分)及止痛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黄疸与腹水并发
当总胆红素>34.2μmol/L且直接胆红素>17.1μmol/L时,提示肝功能严重失代偿。伴随大量腹水(每日体重增加>2kg)时,表明肿瘤已侵犯门静脉或肝静脉。这类患者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多为C级,30天死亡率高达30%。
治疗需采取阶梯式策略:
| 阶段 | 处理原则 |
|---|---|
| 早期 | 限盐+利尿剂(螺内酯+呋塞米) |
| 中期 | 腹腔穿刺放液(单次≤5L)+白蛋白输注 |
| 晚期 |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 |
需特别注意:顽固性腹水患者禁用大剂量利尿剂,以免诱发肝性脑病。
饮食管理至关重要:每日钠摄入应<2000mg,蛋白质限制在1.2-1.5g/kg。推荐低脂高热量饮食,必要时静脉补充支链氨基酸。护理人员需监测尿钠/钾比值(理想值1-2:1),警惕电解质紊乱。
3. 恶病质与恶液质
恶性肿瘤相关恶病质是晚期肝癌的终末表现,表现为非自主体重下降>10%、骨骼肌质量丢失及炎症因子升高。这类患者预后指数(PNI)<45,6个月生存率不足20%。
治疗需多管齐下:营养支持:① 优先口服高能量营养剂(1.5-2.0kcal/kg/day);② 无法进食者选用肠外营养(添加ω-3脂肪酸);③ 联用沙利度胺或孕激素改善食欲。同时需控制肿瘤负荷,可考虑靶向治疗(如仑伐替尼)或免疫治疗(PD-1抑制剂)。
护理重点包括:预防压疮(每2小时翻身)和口腔护理(碳酸氢钠溶液漱口)。建议使用生物电阻抗分析定期监测体成分变化,当肌肉质量<1kg/m²时,需启动强化营养干预。患者家属应接受姑息治疗教育,关注心理支持与安宁疗护。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59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