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个人卫生防护措施
预防禽流感首先需强化个人卫生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应坚持勤洗手,尤其是处理生禽类食物后、接触禽类养殖场环境后、咳嗽或打喷嚏后,必须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洗双手。建议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作为补充。外出佩戴口罩时,务必选择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并在接触禽类市场、活禽交易区等高风险场所时全程佩戴。
2. 食品安全处理规范
禽类食品的加工环节是防控重点。生熟食材必须严格分离,处理生禽的刀具、砧板应单独使用并彻底消毒。烹饪禽类食物时,确保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持续加热至少2分钟以杀灭病毒。建议采用蒸煮方式代替煎炸,避免油炸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冷冻禽类制品解冻时应置于冷藏室或冷水浸泡,不可常温放置。
3. 居家环境消毒指南
禽流感病毒在潮湿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家庭环境需定期消毒。重点区域包括厨房台面、水槽、垃圾桶等高频接触区域,建议每日使用浓度为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对于禽类接触过的织物(如围裙、抹布),应单独清洗并在60℃以上热水中浸泡15分钟。室内通风每日至少2次,每次30分钟,保持空气流通。
4. 禽类养殖场防护标准
养殖场需建立封闭式管理制度,工作人员进入前应更换专用防护服和鞋靴,并通过消毒池(含氯消毒剂溶液)进行鞋底消毒。禽舍内每日清理粪便并使用生石灰覆盖,每周对栏舍、食槽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建议在养殖场周围设置300米以上隔离区,禁止外来人员、车辆随意进入,运输禽类的车辆必须经过双层消毒处理。
5. 疫苗接种策略
疫苗接种是群体防护的核心措施。高风险人群(如禽类从业者、兽医、儿童及老年人)应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并特别关注禽流感变异株疫苗的更新。对于H5N1、H7N9等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需根据疾控部门提示进行专项疫苗接种。接种后建议观察15分钟,出现发热、红肿等反应应及时就医。
6. 健康监测与及时就医
出现发热(≥38℃)伴咳嗽、肌肉酸痛等症状时,应在48小时内就医并主动告知禽类接触史。就医时佩戴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医疗机构应建立快速检测机制,对疑似病例进行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查。确诊患者需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应接受14天医学观察。
7. 公共场所防控措施
农贸市场、超市等活禽交易场所需实施”禽类定点屠宰、冷链运输、白条上市”制度。市场内每日进行三次全面消毒,地面保持干燥。建议设置物理隔离带,将活禽区与非活禽区完全分隔。对从业人员实行每日体温监测和健康登记,发现异常立即暂停作业并进行核酸检测。
8. 健康教育宣传要点
防控知识普及需采用多元化方式。社区可通过宣传栏、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禽流感防控手册,重点讲解病毒传播途径和防护要点。学校应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儿童向家庭传播健康知识。疾控部门需制作通俗易懂的科普视频,强调”四要四不要”原则:要彻底煮熟禽肉、要勤洗手、要保持环境清洁、要接种疫苗;不要接触活禽、不要食用病死禽类、不要在无证市场购买禽类、不要带儿童到活禽交易场所。
9. 应急处理流程规范
发现禽类异常死亡或人员感染病例时,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首先对事发区域实施封锁,禁止禽类及其产品流通。专业人员穿戴防护装备进行样本采集和环境消杀,使用紫外线灯对空气进行消毒,作用时间不少于30分钟。对疫区周边3公里内的禽类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并实施42天隔离观察。
10. 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
全球禽流感防控需建立多边合作机制。各国应通过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平台,实时共享病毒变异数据、疫苗研发进展和防控经验。建议建立跨境动物疫情监测网络,对候鸟迁徙路线进行重点监控。开展联合科研攻关,针对病毒跨物种传播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共同开发广谱抗病毒药物。
| 防控环节 | 具体措施 | 执行频率 |
|---|---|---|
| 个人防护 | 佩戴N95口罩,勤洗手 | 每日 |
| 环境消毒 | 使用含氯消毒剂全面清洁 | 每日2次 |
| 疫苗接种 | 高风险人群专项接种 | 每年 |
| 健康监测 | 体温检测+症状登记 | 从业人员每日 |
| 应急处理 | 疫区封锁+全面消杀 | 即时启动 |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58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