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胃出血最常见的病因之一,约占所有胃出血病例的40%。当胃黏膜或十二指肠黏膜受到胃酸和消化酶侵蚀时,会形成溃疡。溃疡表面血管破裂后极易引发出血,表现为呕血或黑便。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溃疡形成的关键诱因,约70%-80%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存在该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也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增加溃疡风险。
2. 急性胃黏膜损伤
急性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常在严重创伤、大手术、烧伤或危重疾病后发生,这种病理状态称为应激性溃疡。其发病机制与胃黏膜缺血、胃酸分泌过多及前列腺素合成障碍有关。在ICU中,约4%-10%的危重患者会发展为显性出血,死亡率可达20%-50%。表现为突发呕血、便血,常伴随低血压和休克症状。预防措施包括早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阻滞剂。
3.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肝硬化患者因门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后可在数分钟内发生大出血。这是肝硬化患者最常见的致死原因,初次出血死亡率高达30%-50%。典型临床表现为突发大量呕血,常呈鲜红色,伴有血压下降和休克。内镜下套扎或硬化剂注射是首选治疗手段,同时需配合血管加压素类药物降低门脉压力。
4. 药物性胃炎
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糖皮质激素是药物性胃炎的主要诱因。NSAIDs通过抑制环氧化酶-1(COX-1)减少胃黏膜保护性前列腺素合成,导致黏膜屏障受损。据研究显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胃出血风险是普通人群的4-12倍。老年人和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风险更高。预防措施包括联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并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5. 胃癌
胃癌引起的出血多表现为慢性隐性出血,但肿瘤表面溃疡形成时可突然出现大出血。早期胃癌常无症状,进展期则可能出现贫血、体重下降和黑便。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因素及不良饮食习惯(如高盐饮食)是主要危险因素。胃癌患者中约20%首次就诊时已发生出血。内镜下切除和根治性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
6. Mallory-Weiss综合征
剧烈呕吐或干呕导致胃食管连接部黏膜撕裂,形成Mallory-Weiss综合征。常见于酗酒者、妊娠剧吐患者或剧烈咳嗽者。典型表现为呕血,量通常较少,但可能反复发生。内镜检查可见线状或裂隙状黏膜撕裂。保守治疗包括禁食、质子泵抑制剂和输血,严重出血需内镜下止血治疗。
7. 出血性胃炎
急性出血性胃炎多由酒精、药物或化学物质刺激引起,表现为弥漫性胃黏膜充血、糜烂和出血点。长期酗酒者胃出血风险是非饮酒者的3倍。临床特征为突发上腹痛和呕血,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红蛋白下降。治疗包括去除诱因、禁食和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严重者需内镜治疗。
8. 胃血管异常
胃血管发育不良(如Dieulafoy病变)是罕见但危险的出血原因,表现为突发大出血。该病变为胃黏膜下动脉异常扩张,直径常超过1mm,易破裂出血。诊断依赖内镜检查,治疗以内镜下热凝或注射硬化剂为主。胃动脉瘤或血管畸形患者需定期影像学检查。
9.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Osler-Weber-Rendu综合征患者因基因突变导致毛细血管异常扩张,胃肠道是常见受累部位。患者表现为反复鼻出血和消化道出血,胃镜下可见特征性红点状病变。内镜下电凝或激光治疗可有效止血,但需终身随访。家族史筛查对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10. 其他罕见病因
胃部创伤(如异物损伤)、放射性胃炎、胃结核等罕见病因也可导致出血。胃异物患者常有吞食史,内镜取出异物后出血多能控制。放射性胃炎多见于腹部放疗后,表现为慢性出血。胃结核需通过内镜活检和抗结核治疗确诊。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56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