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婴儿拉肚子的常见原因
感染性腹泻是最常见的病因,包括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或寄生虫感染。其中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元凶,具有高度传染性。
饮食因素同样不可忽视,如添加辅食不当、乳糖不耐受、过敏反应(牛奶蛋白过敏)等。6个月以下婴儿因消化系统未发育成熟,突然更换奶粉品牌或引入新食物易引发腹泻。
肠道菌群失调在抗生素滥用后尤为常见,正常菌群被破坏后有害菌过度繁殖导致腹泻。此外,气候突变、情绪波动等应激因素也可能诱发功能性腹泻。
2. 家庭护理的黄金法则
首要任务是预防和纠正脱水,按WHO口服补液盐III标准配制溶液。6个月以下婴儿每次腹泻后补充5-10ml,6个月以上补充10-20ml。出现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脱水征象时需立即就医。
饮食调整需遵循”三不原则”:不禁食、不禁水、不停奶。母乳喂养可继续哺乳,配方奶喂养可换成低乳糖配方。已添加辅食的婴儿暂停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推荐胡萝卜泥、苹果泥等低纤维易消化食物。
保持臀部清洁干燥至关重要,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擦干,涂抹含氧化锌的护臀膏预防尿布疹。注意隔离措施,感染者使用的餐具、衣物需单独消毒。
3. 安全用药指导
| 药物类别 | 适用情况 | 注意事项 | 
|---|---|---|
| 口服补液盐 | 轻中度脱水 | 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 益生菌制剂 | 调节肠道菌群 | 避免与抗生素同服 | 
| 蒙脱石散 | 急性腹泻 | 服用后2小时内禁食 | 
| 锌制剂 | 缩短病程 | 6月龄以上适用 | 
特别警示:18月龄以下婴儿禁用洛哌丁胺等止泻药,此类药物可能引发肠梗阻。抗生素仅在明确细菌感染时使用,滥用反而加重肠道菌群紊乱。
4. 何时需要急诊就医
出现严重脱水征象时需立即送医:眼窝深陷、皮肤弹性差、意识模糊、持续高热。以下情况建议24小时内就诊:血便、剧烈腹痛、呕吐物含胆汁、尿量<0.5ml/kg/h。
持续腹泻超过7天未见好转,或伴随体重不增等营养问题时,需进行粪便常规、电解质等检查,排查乳糖不耐受、炎症性肠病等器质性疾病。
早产儿、低体重儿、免疫缺陷患儿出现腹泻,即使症状轻微也应尽早就医,因其感染进展速度和并发症风险远高于健康婴儿。
5. 长期预防策略
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是预防感染性腹泻最有效手段。国内推荐6-32周龄开始接种,共3剂次,可降低约90%的重度腹泻风险。同时加强手卫生,尤其在处理食物前、更换尿布后。
建立科学喂养模式,按月龄逐步添加辅食。建议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12月龄后仍需保留奶类摄入。避免过早添加蜂蜜、果汁等可能致敏食物。
定期进行肠道菌群检测,尤其是反复腹泻史的婴儿。通过益生元、益生菌干预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可有效降低复发风险。
6. 常见误区解析
误区一:腹泻期间禁食。实际上完全禁食会加速营养不良,WHO建议继续常规喂养,仅暂停高渗性食物。
误区二:所有腹泻都需服用止泻药。止泻药可能掩盖病情,尤其对感染性腹泻有害,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误区三:酸奶可缓解腹泻。市售酸奶含糖量高且菌种不稳定,不建议腹泻期食用,可选择特定益生菌制剂。
7. 特殊情况处理
新生儿腹泻(<28天)需高度警惕败血症可能,应立即就医进行血培养等检查。早产儿腹泻易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出现腹部胀满、呕吐胆汁样物等征象需紧急处理。
过敏性腹泻需通过食物日记排查致敏原,必要时进行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液IgE检测。确诊后需严格忌食相关过敏原6-12个月。
慢性腹泻患儿需进行营养评估,补充维生素D、铁剂等微量元素。建议每3个月进行生长发育监测,调整喂养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56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