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孕早期检查(0-12周)
怀孕0-12周是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建议在确认怀孕后尽快进行首次产检。首次检查需包含血常规、尿常规、血型(ABO和Rh)、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基础项目。其中孕6-8周需进行早孕B超检查,以确认是否为宫内妊娠并计算预产期。孕11-14周需进行NT检查(颈项透明层扫描),这是评估胎儿染色体异常风险的重要指标,同时建议联合血清学筛查(PAPP-A和β-hCG)提高准确性。
特殊注意事项:孕早期女性常出现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若出现剧烈腹痛或阴道出血需立即就医。此阶段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补充叶酸(每天0.4-0.8mg)预防神经管畸形。
2. 孕中期检查(13-27周)
孕中期检查频率调整为每4周一次,重点监测胎儿器官发育和孕妇健康状况。孕15-20周需进行唐筛检查(二联或三联筛查),通过孕妇血液检测胎儿患唐氏综合征的风险率。对于高龄孕妇(35岁以上)或有家族遗传病史者,建议直接进行无创DNA检测,其准确率可达99%以上。
| 孕周 | 必做项目 | 注意事项 | 
|---|---|---|
| 18-22周 | 四维彩超排畸检查 | 需空腹并预约专业超声科医生 | 
| 24-28周 | 妊娠糖尿病筛查(75g糖耐量试验) | 检查前需连续3天正常饮食 | 
此阶段需特别关注血压变化,定期自测体重并记录宫高变化。若出现胎动异常(胎动少于3次/小时或剧烈频繁),应立即到医院进行胎心监护。
3. 孕晚期检查(28-40周)
孕晚期检查频率提高至每2周一次(28-36周),36周后改为每周检查。重点监测胎位、羊水量和胎盘成熟度。孕32-34周需进行生物物理评分(BPP),通过胎动、肌张力等指标评估胎儿健康状况。孕35-37周进行胎心监护(NST)和子宫动脉血流检测,判断是否具备自然分娩条件。
37周后进入待产期,需准备待产包并熟悉分娩流程。若出现规律宫缩(间隔5分钟以内)、破水或见红,应立即前往医院。对于胎位不正(臀位)孕妇,36周后需进行外倒转术尝试纠正。
4. 特殊情况检查调整
对于高危妊娠孕妇(如妊娠高血压、糖尿病等),需根据医生建议增加检查频率。糖尿病孕妇需每周监测血糖并进行眼底检查,高血压孕妇需每日自测血压并监测尿蛋白。双胎妊娠者应提前进行胎儿生长差异评估,30周后需每周进行超声检查。
多胎妊娠孕妇建议在孕16周进行胎儿纤维连接蛋白检测,以评估早产风险。若出现下肢水肿、视力模糊或上腹痛等症状,需警惕子痫前期,应立即就医。
5. 检查准备与注意事项
每次产检前应准备:身份证、医保卡、孕妇保健手册、既往检查报告。检查当日避免剧烈运动,保持膀胱适度充盈(B超检查时)。孕晚期进行胎心监护时,建议提前1小时进食,避免空腹导致胎动减少。
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记录每次检查结果。建议使用手机APP或纸质表格跟踪:孕周、体重变化、宫高腹围、胎动计数等关键数据。定期与产科医生沟通,及时调整产检计划。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56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