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调整饮食结构
宝宝腹泻期间需优先保证营养供给,建议采用少量多餐原则。6个月以下母乳喂养的婴儿应继续母乳喂养,母亲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摄入高脂肪、辛辣食物。6个月以上添加辅食的宝宝,可选择米汤、稀粥、胡萝卜泥等易消化食物。研究表明,米汤中含有的碳水化合物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平衡,建议每日饮用2-3次。
2. 科学补充水分
腹泻易导致电解质紊乱,需特别注意补液。推荐使用口服补液盐(ORS),按照说明书比例调配,每日补充量为腹泻次数×50ml。若无专用补液盐,可自制葡萄糖盐水(1000ml开水+1平勺盐+8平勺糖),但需严格控制糖分摄入量。切勿仅用白开水,可能加重电解质失衡。
3. 益生菌辅助治疗
临床数据显示,合理使用益生菌可缩短腹泻病程。推荐选择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布拉氏酵母菌等制剂,使用时需注意:①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 ②保存温度不超过25℃ ③开封后48小时内使用。具体用法应遵医嘱调整。
4. 食疗方案推荐
| 食材 | 作用 | 制作方法 |
|---|---|---|
| 苹果 | 收敛止泻 | 蒸熟去皮取泥,每日3次,每次1-2勺 |
| 山药 | 健脾止泻 | 蒸熟捣泥,可加入少量米粉调和 |
| 胡萝卜 | 补充维生素 | 煮熟打成泥状,加入米汤调稀 |
5. 需避免的饮食禁忌
明确禁止以下食物:①高糖饮料(易加重渗透压腹泻) ②乳制品(乳糖不耐受期间) ③粗纤维蔬菜(如芹菜、韭菜) ④油炸食品。水果需去皮处理,优先选择香蕉、木瓜等低纤维品种。特别注意:腹泻期间不宜断奶,母乳或配方奶仍是主要营养来源。
6. 病情观察与就医指南
出现以下预警信号需立即就医:①持续高热(>39℃) ②便血或黏液便 ③意识模糊 ④前囟凹陷 ⑤尿量明显减少。建议家长准备便常规检测卡,便于及时判断感染类型。就医时需携带大便样本(采集方法:用无菌棉签取新鲜大便2-3ml冷藏保存)。
7. 康复期营养支持
腹泻停止后1-2天内仍需保持清淡饮食,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推荐鸡蛋黄泥(蒸熟压碎)、鱼肉泥(选择刺少鱼种)等优质蛋白来源。恢复期每日增加10%的食量,7天内完全恢复正常饮食。建议补充维生素D滴剂(400IU/日)促进肠道修复。
8. 常见误区解析
误区一:腹泻必须禁食。正确做法是保证足够进食,禁食反而可能延长病程。
误区二:所有腹泻都需服用止泻药。仅在医生诊断为非感染性腹泻时使用。
误区三:使用酸奶助消化。市售酸奶含糖量高,可能加重腹泻,需选择无糖型。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5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