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身体各器官供血不足的综合征。其主要病因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和心脏瓣膜疾病。例如,长期高血压会使心脏过度负荷,导致心肌肥厚和心室扩张;冠心病引起的心肌缺血则可能造成心肌细胞死亡,影响心脏收缩能力。
此外,糖尿病、肥胖、慢性肾病等代谢性疾病也会间接增加心衰风险。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患心衰的概率是普通人群的2-3倍。
2. 心衰的典型症状与分期
心衰的早期症状常被忽视,如活动后气短、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和下肢水肿。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端坐呼吸、粉红色泡沫痰等急性左心衰表现,或肝大、腹水等右心衰症状。
根据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标准,心衰分为四期:
| 分级 | 临床表现 |
|---|---|
| I级 | 日常活动无症状,剧烈活动后可能气短 |
| II级 | 轻度活动即感乏力、气促 |
| III级 | 静息状态下无症状,轻微活动即出现症状 |
| IV级 | 静息状态下也存在严重症状 |
3. 现代心衰的诊断技术
心衰确诊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核心检查项目包括:B型钠尿肽(BNP)检测、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
BNP水平是心衰的敏感指标,其浓度与心室压力呈正相关。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射血分数(EF值):EF<40%提示收缩性心衰,EF≥50%提示舒张性心衰。心电图则能发现心律失常或心肌梗死等潜在病因。
4. 心衰治疗的核心策略
心衰治疗强调综合管理,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和器械辅助治疗。常用药物:ACEI/ARB类(改善预后)、β受体阻滞剂(降低死亡率)、ARNI类(新一代药物)和醛固酮拮抗剂(减少心肌纤维化)。
对于严重心衰患者,可能需要: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或植入式除颤器(ICD)。手术治疗如心脏移植仅适用于终末期患者。下表对比不同类型药物的适应症:
| 药物类别 | 作用机制 | 常见副作用 |
|---|---|---|
| ACEI | 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 干咳、低血压 |
| β受体阻滞剂 | 降低心率和心肌耗氧 | 心动过缓、乏力 |
| ARNI | 双重抑制RAS系统 | 高钾血症、肾功能变化 |
5. 心衰患者的生活管理要点
患者需严格控制每日钠盐摄入(≤2克/天),并监测体重变化。建议每日记录出入水量,体重突然增加超过2-3公斤提示可能液体潴留。
适度运动对心衰患者至关重要。推荐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运动时需监测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的50-70%(最大心率=220-年龄)。
戒烟限酒、保持情绪稳定同样关键。研究发现,抑郁和睡眠障碍会加重心衰症状,建议通过心理咨询或药物干预改善。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52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