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产前检查与身体准备
顺产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建议孕36周起每周进行产检,通过B超监测胎儿位置(头位是否正常),胎心监护评估胎儿状态。医生会指导孕妇进行骨盆测量、血常规及传染病筛查。孕晚期需特别注意控制体重增长,每天摄入300-500g膳食纤维预防便秘,避免过度紧张导致宫缩异常。
重点提示:妊娠37周后出现规律性腹痛(每5-10分钟一次)、见红量超过月经量或破水时,应立即前往医院。建议提前准备待产包,包含产妇卫生巾(约80片)、防溢乳垫、婴儿衣物(提前用婴儿洗衣液浸泡消毒)等。
2. 临产阶段的识别与应对
临产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潜伏期)可持续8-12小时,表现为宫口从1cm缓慢扩张到3-4cm。此时宫缩间隔约10-20分钟,建议通过散步、温水浴或按摩腰部缓解不适。第二阶段宫口扩张速度加快,宫缩频率增加至3-5分钟/次,需卧床配合产科检查。
关键技巧:当宫口开至4cm时,建议停止进食并开始记录宫缩时间。可采用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控制疼痛感。若宫缩强度超过8/10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可考虑镇痛药物。
3. 分娩阶段的配合要点
| 阶段 | 时间范围 | 产妇表现 | 医疗操作 |
|---|---|---|---|
| 活跃期 | 宫口4-10cm | 剧烈疼痛、出汗、焦虑 | 持续胎心监护 |
| 第二产程 | 宫口开全后 | 强烈排便感、屏气用力 | 会阴切开术(必要时) |
当宫口开至10cm时进入第二产程。医生会指导产妇在宫缩时进行有效用力:双腿蹬住产床,腰向后弓起,屏息10秒后缓慢用力。胎头娩出后需注意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预防,医护人员会将产妇肩部垫高15°。
4. 新生儿处理与产后护理
胎儿娩出后需立即进行Apgar评分(评估心率、呼吸、肌张力等5项指标),满分10分。医护人员会在1分钟和5分钟分别评分。产后2小时内是观察关键期,需监测宫底高度(脐下2指)、恶露量(每小时不超过1片卫生巾)及血压变化。
重要建议:产后30分钟内鼓励早接触、早吸吮。若出现产后出血(24小时内失血超过500ml),需立即注射缩宫素。建议产后6小时开始半流质饮食,避免胀气食物如牛奶、豆类。
5. 并发症预防与康复指导
常见并发症包括会阴撕裂、尿潴留和乳腺炎。为预防会阴水肿,建议分娩时控制用力间隔,在宫缩间歇期放松会阴肌肉。产后4-6小时需协助排尿,若无法自主排尿应留置导尿管不超过6小时。
康复重点:产后42天内需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每日做凯格尔运动(收缩盆底肌5秒-放松5秒)3组/日。哺乳期乳房护理需注意:每次喂奶后涂抹纯羊脂膏,避免使用含化学成分的乳头霜。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52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