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肠梗阻的基本概念与类型
肠梗阻是指肠道内容物在肠道内通过障碍的病理状态,常见症状包括腹痛、呕吐、腹胀和排便排气停止。根据病因不同,肠梗阻可分为机械性梗阻、动力性梗阻和血运性梗阻三类。机械性梗阻由肿瘤、粘连或粪石等物理性阻塞引起,动力性梗阻多因肠道蠕动功能异常,血运性梗阻则与血管病变相关。了解不同类型对护理措施的选择至关重要。
2. 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典型症状呈”痛、吐、胀、闭”四联征特征:阵发性腹痛常为早期表现,伴随逐渐加重的腹胀和频繁呕吐。体检时可发现腹部膨隆、肠鸣音亢进或消失等体征。诊断需结合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平片显示阶梯状气液平面是确诊关键,CT检查可进一步明确梗阻部位和性质。
3. 护理评估与观察重点
护理人员需重点关注:生命体征监测(特别是体温、脉搏和血压变化)、腹部体征(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以及排泄物性状(呕吐物颜色、量和内容物)。记录出入量平衡,评估有无电解质紊乱迹象。建议使用标准化评估表格:
| 观察项目 | 正常范围 | 异常提示 |
|---|---|---|
| 肠鸣音 | 4-5次/分钟 | 亢进或消失 |
| 腹围 | 个体差异 | 持续增加 |
| 呕吐物 | 少量胃液 | 胆汁/血性 |
4. 非手术治疗护理措施
保守治疗期间需严格实施:禁食水管理(通过静脉营养维持能量供给),胃肠减压护理(保持负压吸引通畅,观察引流液性状),电解质监测(每日检测钾、钠、氯水平)。指导患者采取半卧位以减轻腹胀,避免压迫性疼痛。记录24小时出入量平衡表是关键操作。
5. 术后护理关键环节
手术后护理重点包括:早期活动指导(术后6小时协助床上活动,24小时鼓励下床行走以促进肠蠕动),伤口护理(保持敷料干燥,观察渗液和感染征象),饮食过渡(从流质到半流质逐步过渡,避免高脂高纤维食物)。使用疼痛评分量表(VAS)评估术后疼痛程度,实施阶梯式镇痛方案。
6.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需警惕肠绞窄、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观察有无血性呕吐物(提示绞窄性梗阻),监测体温升高(>38.5℃提示感染可能)。出现腹膜刺激征时立即报告医生。预防深静脉血栓需实施间歇性气压治疗,早期下床活动是关键措施。
7. 长期护理与生活方式调整
康复期指导重点:饮食结构调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每日饮水>2000ml),规律排便习惯(固定时间排便,避免久蹲),运动指导(推荐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建议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每3-6个月复查腹部超声。对高危人群(既往手术史者)应特别强调预防措施。
8. 常见护理误区解析
需纠正的错误认知包括:误将肠梗阻视为普通便秘(需警惕进行性加重症状),自行使用泻药(可能加重梗阻),忽视疼痛变化(持续性剧烈腹痛需紧急就医)。通过健康宣教强调:出现”痛、吐、胀、闭”四联征时应立即就医。
9. 康复评估与随访计划
出院前需完成:肠功能恢复评估(正常排便排气2-3天),营养状况评价(血清白蛋白>35g/L),疼痛控制效果(VAS评分<2分)。制定个性化随访计划:前3个月每月1次门诊复查,6个月后每季度1次。建立患者教育手册,包含应急处理流程图。
10. 专业护理技术规范
实施护理操作时需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尤其胃肠减压和导尿操作),管道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标识清晰),记录规范(使用标准化护理记录单)。针对术后患者,应建立肠功能恢复评估表,包括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情况等指标。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5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