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鸡场管理制度(生态养鸡饲养管理技术)

1. 养鸡场选址与场地规划

生态养鸡场的选址需综合考虑地理位置、环境评估、交通条件等因素。场址应远离居民区500米以上,地势高燥且排水良好,避免低洼积水区域。周边1公里内无工业污染源,空气环境质量需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建议选择向阳坡地,确保鸡舍采光充足,冬季可利用自然光照降低能耗。

场地规划应遵循分区管理原则,将生产区、生活区、粪污处理区严格分隔。生产区需设置净道和污道,净道用于运输饲料和成品鸡,污道用于运送粪污和病死鸡,避免交叉污染。每栋鸡舍间距建议保持10-15米,确保通风和防疫要求。

功能分区 规划要点
生产区 配备自动喂料系统、通风设备及监控装置
生活区 与生产区隔离,设置消毒通道
粪污处理区 配备沉淀池和沼气发酵装置

2. 鸡舍建筑设计与环境控制

生态鸡舍设计需满足自然通风、温湿度调节、光照控制三大核心需求。推荐采用双列式鸡舍结构,跨度不超过12米,屋脊高度不低于3.5米。屋顶应设置保温隔热层,墙体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确保夏季降温效果。

环境控制系统应包括纵向通风系统湿帘降温设备。夏季舍内温度需控制在28℃以下,冬季保持在15-22℃区间。光照管理需配置智能控制系统,产蛋期光照时间应保持16小时/天,强度控制在30-50勒克斯。

地面垫料管理是生态养鸡的关键环节。推荐使用锯末或稻壳作为垫料,厚度保持8-12厘米,每周翻动2-3次。当垫料含水率超过30%或氨气浓度超过20ppm时,需及时更换新垫料。

3. 鸡苗选择与免疫程序

生态养鸡应优先选择本地优良品种,如黄羽肉鸡、蛋鸡等抗逆性强的品种。采购鸡苗需来自无疫区并通过动物检疫合格。建议选择28-35日龄的健康脱温苗,要求眼亮有神、叫声洪亮、体重均匀度达85%以上。

免疫程序需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制定。常规疫苗包括马立克氏病疫苗(1日龄皮下注射)、新城疫疫苗(7日龄滴鼻点眼)、禽流感疫苗(21日龄饮水免疫)。每次免疫后需观察鸡群反应,发现异常立即隔离。

免疫效果监测应定期进行。建议每3个月检测新城疫和禽流感抗体水平,群体抗体合格率需达80%以上。发现抗体不达标鸡群,需立即进行加强免疫。

4. 饲料营养配比与饲喂管理

生态养鸡的饲料配比需满足天然、无抗要求。推荐使用全价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肉鸡前期18-20%、后期15-16%;蛋鸡产蛋期16-18%。饲料中可添加益生菌制剂(0.2-0.5%)和中草药添加剂(如黄芪多糖0.1%)。

饲喂管理应采用自由采食与定时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肉鸡前期(0-21日龄)采用间歇式饲喂,每天喂料3次;后期(22-42日龄)改为自由采食。蛋鸡产蛋期需控制每日采食量在100-110克/只。

生长阶段 饲料类型 日采食量
0-7日龄 开食料 6-8克/只
8-21日龄 育雏料 12-15克/只
22-42日龄 育成料 20-25克/只

5. 疫病防控与生物安全

生态养鸡场应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包括人员进出管理车辆消毒外来物品管控。所有进入生产区人员需穿着专用防护服,通过脚踏消毒池(含有效氯2000mg/L)和紫外线空气消毒通道

病死鸡处理需执行无害化处理,推荐采用生物降解法密闭发酵法。严禁随意丢弃病死鸡,处理过程需做好台账记录,包括死亡时间、数量和处理方式。

常见疫病防控需重点关注新城疫禽流感球虫病。发现可疑疫情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隔离病鸡、封锁区域、全场消毒(使用次氯酸钠溶液1:200稀释),并在24小时内上报当地畜牧兽医部门。

6. 生态环保措施与资源循环

粪污处理系统应采用三级沉淀+厌氧发酵工艺。粪污经固液分离后,固体部分可制成有机肥,液体部分用于农田灌溉。沼气发酵产生的沼渣含氮磷钾0.8-1.2%,是优质有机肥料。

养鸡场可配套林下经济模式,利用果树、牧草等植物吸收粪肥养分,实现种养结合。建议种植紫花苜蓿、黑麦草等优质牧草,既能改良土壤,又能作为鸡群补充饲料。

水资源管理需建立循环利用系统。饮用水和冲洗用水应分开管理,冲洗水经沉淀过滤后可用于鸡舍屋顶喷淋降温,实现节水目标。全场年用水量应控制在1.5-2立方米/只。

7. 日常管理与行为观察

每日需进行三次巡检:早饲前检查采食情况,午间观察鸡群行为,晚间检查通风系统。重点监测鸡群精神状态粪便性状采食饮水变化

异常行为识别是关键环节。正常鸡群活动量大、叫声清脆,患病鸡可能出现呆立不动羽毛蓬松食欲减退等症状。发现异常个体应立即隔离,取样进行实验室检测

记录管理需建立电子档案系统,包括免疫记录用药记录生产性能数据等。建议使用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可视化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51210/

(0)
墨香轩墨香轩
上一篇 3小时前
下一篇 2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