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痔疮的基本定义与成因
痔疮是指肛门直肠静脉丛发生扩张、迂曲形成的团块,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三种类型。其形成主要与静脉高压、肛垫下移等病理变化相关,常见诱因包括便秘、腹泻、久坐久站、妊娠、肥胖等。
2. 痔疮的典型症状表现
患者常表现为:无痛性便血(鲜红色血迹附着于大便或卫生纸上)、肛门肿物脱出(初期可回纳,后期需手动复位或无法复位)、肛门不适感(坠胀、瘙痒、异物感)。血栓性外痔可突然出现剧烈疼痛。
3. 痔疮的自我检查方法
建议在自然光线下进行:
1. 观察大便后肛门有无暗红色或鲜红色出血点
2. 用手指轻触肛周皮肤,检查有无硬结、压痛或皮肤破损
3. 进行提肛动作时,注意是否有肿物脱出
4. 镜检法:使用专门的肛镜检查工具,可观察到黏膜下静脉曲张团
4. 痔疮与类似疾病的鉴别
| 疾病类型 | 痔疮 | 肛裂 | 直肠息肉 |
|---|---|---|---|
| 出血特点 | 鲜红色不与大便混合 | 鲜血伴剧烈疼痛 | 暗红或混合性出血 |
| 疼痛特征 | 外痔嵌顿时剧痛 | 排便时刀割样疼痛 | 一般无痛 |
| 伴随症状 | 肿物脱出 | 肛门痉挛 | 排便习惯改变 |
5. 痔疮的分级诊断标准
国际通用的美国结肠与直肠外科医师学会(ASCRS)分级标准:
Ⅰ级:痔疮仅在肛内,无脱出
Ⅱ级:排便时脱出,可自行回纳
Ⅲ级:需手动复位
Ⅳ级:脱出物无法回纳或伴有血栓形成
6. 日常生活中的预防策略
预防重点在于改善排便习惯:
1. 保持每日150-300g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绿叶蔬菜)
2. 建立定时排便机制,避免久蹲
3. 控制如厕时间<10分钟,禁止看手机
4. 进行提肛训练:每日3组,每组收缩5秒后放松
7. 常见误区与科学认知
误区1:痔疮=肛门肿瘤
解析:痔疮属于良性病变,与肿瘤无直接关联
误区2:出血必是痔疮
解析:需与直肠癌、息肉等疾病鉴别,40岁以上出血者建议肠镜检查
误区3:手术是唯一根治方法
解析:大多数Ⅰ-Ⅱ级痔疮可通过保守治疗缓解
8. 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案
| 阶段 | 治疗方式 | 推荐药物 |
|---|---|---|
| 初期 | 饮食调整+坐浴 | 痔疮膏、痔疮栓 |
| Ⅱ级 | 药物治疗+提肛训练 | 静脉增强剂(如地奥司明) |
| Ⅲ级 | 微创治疗(PPH/RPH) | 术前应用抗生素 |
| Ⅳ级 | 传统手术(痔切除术) | 术后止痛药+消炎药 |
9. 术后护理关键要点
术后黄金恢复期(术后1-7天):
1. 保持大便松软,必要时使用乳果糖
2. 每日温水坐浴2次(40℃,15分钟/次)
3. 伤口护理:遵医嘱换药,观察有无渗血、感染
4. 饮食禁忌:禁食辛辣、酒精,忌海鲜类发物
10. 专业就医时机判断
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诊:
1. 出血量>10ml/次或黑便
2. 肿物脱出伴剧烈疼痛无法回纳
3. 保守治疗4周无效
4. 50岁以上首次出现痔疮症状
5. 伴随体重下降、贫血等症状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50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