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霉菌性阴道炎的典型症状
外阴瘙痒是本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常呈阵发性发作,夜间加剧,瘙痒程度与病原体数量呈正相关。部分患者伴随灼热感或刺痛感,尤其在性生活后症状加剧。
阴道分泌物特征为乳白色、豆渣样或凝乳状,静置后可见上清液与乳酪状块状物分层。检查时可见阴道壁附着白色膜状物,强行剥离后露出红肿黏膜面。
多数患者出现排尿困难、尿频等泌尿道刺激症状,约占总病例的43%。性交痛发生率约37%,未婚女性多表现为性生活恐惧。
2. 病因与高危因素
白色念珠菌是主要致病菌(占80%以上),其中约15%为非白色念珠菌感染。菌群失调是发病关键,抗生素滥用导致乳酸杆菌减少,pH值升高(>4.5)为致病菌提供生长环境。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阴道糖原分泌增加,为真菌提供培养基。妊娠期雌激素水平升高促进阴道上皮细胞糖原储存,发病率较普通人群高2-3倍。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或口服避孕药者,阴道局部免疫力下降。穿着紧身化纤内裤、频繁使用卫生护垫等不良卫生习惯可诱发复发。
3. 诊断标准与鉴别要点
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分泌物镜检和培养结果。湿片法检查可见芽管和假菌丝,培养阳性率可达95%。需与滴虫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及过敏性阴道炎鉴别。
| 疾病类型 | 分泌物特征 | PH值 | 显微镜检查 |
|---|---|---|---|
| 霉菌性阴道炎 | 乳白色凝乳状 | 4.0-4.7 | 真菌菌丝/孢子 |
| 滴虫性阴道炎 | 黄绿色泡沫状 | >5.0 | 活动滴虫 |
| 细菌性阴道病 | 灰白色稀薄 | >4.5 | 线索细胞 |
复发性感染需进行血糖检测、阴道菌群分析及伴侣筛查,部分患者需行宫颈癌筛查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4. 规范治疗方案
首选局部用药:咪唑类栓剂(克霉唑200mg/日×7日或咪康唑400mg/日×3日)或制霉菌素阴道片(10万U/日×14日)。症状严重者可联合口服氟康唑(150mg/单次)。
复发性感染者(1年内≥4次)需延长治疗周期,采用每周150mg氟康唑口服维持治疗6个月。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伴侣需同步使用克霉唑软膏预防感染。
顽固性病例需进行药敏试验,针对耐药菌株选择5-氟胞嘧啶或两性霉素B阴道制剂。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空腹血糖应<7.0mmol/L。
5. 日常预防与护理
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1-2次,禁用刺激性洗剂。选择纯棉内裤,每日更换并煮沸消毒。经期卫生巾每2-3小时更换一次。
饮食上增加乳酸菌食品摄入(如酸奶),避免高糖饮食。规律作息,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增强免疫力。
建立定期妇科检查制度,每年进行1次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出现可疑症状时立即就医,切勿自行使用抗生素或洗液冲洗阴道。
6. 中医辨证施治
湿热下注型表现为白带量多、色黄、有异味,可选用止带方加减(茯苓15g、猪苓12g、黄柏9g等)。脾虚湿困型见白带色白质稀,宜用完带汤(白术15g、党参12g、山药20g等)。
外用中药熏洗方:苦参30g、黄柏20g、蛇床子15g,水煎后熏蒸外阴,每日2次。针灸取穴关元、气海、三阴交,每周3次。
体质调理需根据舌脉辨证,阴虚者忌用寒凉药物,气虚者需配伍补气药。治疗期间忌食辛辣油腻,保持心情舒畅。
7.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妊娠期用药需选择克霉唑阴道片,禁用口服抗真菌药。糖尿病患者需监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应<7.0%。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HIV患者)需延长治疗周期,必要时联合免疫调节治疗。青春期少女应避免过早性生活,经期禁用阴道栓剂。
更年期女性因雌激素水平下降,可局部使用低剂量雌激素软膏(0.01%雌三醇)改善阴道萎缩,减少复发风险。
8. 并发症与长期管理
反复发作可导致宫颈炎、盆腔炎,增加早产风险。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者易继发艰难梭菌感染,需定期进行粪便检测。
建立健康档案,记录发作时间、诱因、治疗反应。建议使用阴道菌群微生态检测,评估乳酸杆菌活性及多样性。
心理干预对慢性患者尤为重要,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缓解焦虑情绪。必要时联合妇科、内分泌科、心理科多学科治疗。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50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