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佝偻病的定义与病因
佝偻病(Rickets)是一种因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骨骼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影响儿童骨骼矿化过程。其核心病因是维生素D不足,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常见诱因包括:日照时间不足(维生素D合成减少)、膳食摄入不足(缺乏富含维生素D的鱼类、蛋黄等食物)、肠道吸收障碍(如乳糖不耐受或慢性腹泻)以及肝肾疾病(影响维生素D活化)。此外,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因体内维生素D储备不足更易患病。
2. 典型症状表现
佝偻病的症状随年龄和病情进展呈现阶段性特征:
婴儿期(0-6个月):多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易惊、夜啼、多汗(尤其头部)、枕秃(后脑勺脱发)。
幼儿期(6个月-2岁):出现骨骼改变,如颅骨软化(触摸头部似乒乓球)、肋骨串珠(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膨大)、手镯征(手腕部骨端膨大)。
学龄前期(2-6岁):以下肢畸形为主,如“O”型腿或“X”型腿,行走时呈鸭步步态。胸廓可出现鸡胸(胸骨前突)或漏斗胸(胸骨凹陷)。
青少年期:骨痛、肌肉无力,脊柱侧弯或后凸,身高增长迟缓。
3. 临床特点与分型
佝偻病的临床诊断需结合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主要临床特点包括:
- 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低于30 nmol/L
- 血钙降低,血磷显著降低,碱性磷酸酶(ALP)升高
- 尿钙排泄减少,尿磷排泄增加
根据病因可分为:营养性佝偻病(最常见,占90%以上)、肾性佝偻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引发)、肝性佝偻病(先天性或获得性肝病导致维生素D代谢障碍)。
4. 诊断方法与流程
佝偻病的诊断需通过以下步骤:
- 病史采集:询问日照时间、饮食结构、家族史及疾病史。
- 体格检查:观察骨骼畸形特征,测量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
- 实验室检查:
检查项目 正常值 佝偻病表现 血清25-羟维生素D >30 nmol/L <30 nmol/L 血钙 2.1-2.6 mmol/L ↓ 血磷 1.45-2.4 mmol/L ↓ 碱性磷酸酶 40-125 U/L ↑ - 影像学检查:X线摄片可见骨干骺端增宽、杯口状改变,骨密度降低。
5. 治疗策略与康复
佝偻病治疗需分阶段进行,具体方案如下:
- 急性期治疗:
- 口服维生素D:3000-5000 IU/日,连用1个月
- 肌肉注射维生素D3:30万IU/次,每月1次
- 补充钙剂:元素钙50-100 mg/kg/日
- 恢复期治疗:改为预防剂量,维生素D 400-800 IU/日,持续3-6个月。
- 康复训练:
- 针对下肢畸形者,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
- 脊柱畸形者需佩戴矫形支具
- 严重畸形可考虑外科手术矫正
6. 预防措施与家庭护理
预防佝偻病需从以下方面入手:
- 孕期预防:孕妇需每日补充维生素D 600 IU,多晒太阳。
- 婴儿喂养:
- 母乳喂养者需同时补充维生素D 400 IU/日
- 配方奶喂养者选择强化维生素D的奶粉
- 日常护理:
- 每日户外活动≥30分钟,促进维生素D合成
- 饮食增加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三文鱼、蛋黄、强化奶制品
- 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指标,每3个月检查一次
7. 儿童与成人佝偻病的区别
儿童与成人佝偻病存在显著差异:
| 特征 | 儿童佝偻病 | 成人骨软化症(佝偻病成人型) |
|---|---|---|
| 好发年龄 | 0-5岁 | >20岁 |
| 典型症状 | 骨骼畸形、生长迟缓 | 骨痛、肌肉无力 |
| 血清学指标 | 碱性磷酸酶显著升高 | 碱性磷酸酶轻度升高 |
| 治疗重点 | 纠正骨骼畸形,促进生长 | 缓解症状,改善骨密度 |
8. 并发症与长期影响
未经治疗的佝偻病可能导致:永久性骨骼畸形(如膝内翻、脊柱侧弯)、牙齿发育异常(乳牙迟萌、釉质发育不全)、免疫功能低下(易患感染性疾病)。长期随访发现,成人期仍存在骨量减少、骨质疏松风险,需持续补充维生素D至正常水平。
9. 最新研究进展
近年研究发现: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佝偻病易感性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影响维生素D吸收。新型治疗方法包括:纳米维生素D递送系统(提高生物利用度)、基因治疗(针对先天性维生素D代谢障碍患者)。2023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补充维生素D与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存在相关性。
10. 常见误区与解答
误区1:“晒太阳就能预防佝偻病” 解答:需每日15-30分钟阳光直晒,且需暴露皮肤(如手臂、腿部),隔着玻璃照射无效。
误区2:“补充越多维生素D越好” 解答:过量可导致高钙血症(恶心、呕吐、肾结石),每日补充不应超过4000 IU。
误区3:“佝偻病只影响骨骼” 解答:维生素D缺乏还与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抑郁障碍存在关联。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50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