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于儿童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溃疡及手足皮疹。通常在发病初期,患者会出现38℃左右的低烧,持续1-2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随后,口腔内(如舌、颊黏膜、硬腭)会出现直径2-5mm的透明小水疱,水疱破裂后形成溃疡,导致吞咽疼痛。同时,手掌、脚底、臀部等部位会对称性出现红斑疹,部分病例会发展为椭圆形小水疱,无明显痒感。
2. 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差异
该病具有潜伏期(2-7天),初期症状易被误认为普通感冒。进入急性期时,口腔水疱数量迅速增多,可能累及咽喉部,导致流涎、拒食。皮疹通常在第3-5天达到高峰,水疱直径不超过1cm,周围有红晕。进入恢复期后,水疱会逐渐干燥结痂,皮疹消退,不留疤痕。部分重症病例可能伴随高热持续不退,需警惕神经系统并发症。
3. 与疱疹性咽峡炎的鉴别要点
| 特征 | 手足口病 | 疱疹性咽峡炎 |
|---|---|---|
| 皮疹分布 | 手足臀部广泛分布 | 仅限咽部 |
| 水疱形态 | 椭圆形,无明显痒感 | 圆形,伴有明显咽痛 |
| 发热程度 | 多为低-中度发热 | 常出现高热(>39℃) |
| 并发症 | 易出现脑炎、肺水肿 | 较少见 |
4. 重症病例的预警信号
家长需特别观察:持续高热(>3天)、精神萎靡、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症状。若出现抽搐、意识障碍,提示可能已发展为病毒性脑炎,需立即就医。临床数据显示,70%的重症病例发生在发病后48小时内,早期识别至关重要。
5. 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或密切接触传播。托幼机构是高发场所,3岁以下婴幼儿因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全,感染风险最高。值得注意的是,成人也可携带病毒,成为隐性传染源。
6. 家庭护理的关键措施
建议: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玩具、衣物煮沸消毒、保持室内通风。饮食应选择温凉流质,避免酸性或刺激性食物。若口腔溃疡严重,可用康复新液稀释漱口。患者隔离期需持续至皮疹结痂后2周。
7. 医学治疗的最新进展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研究显示,利巴韦林雾化可缩短病程,免疫球蛋白对重症病例有辅助作用。2023年新指南强调:早期识别并转诊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8. 疫苗接种的科学建议
目前上市的EV71疫苗可预防约90%的重症病例,但对其他肠道病毒无效。建议6月龄-5岁儿童接种,最佳接种时间为每年3-5月。需注意:已患手足口病的儿童仍需接种,因存在不同病毒型别感染风险。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50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