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管理制度(放射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 放射科感染管理基本要求

放射科作为医院重点科室,需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相关规范。科室应建立由科主任负责的感染管理小组,定期开展感染监测与风险评估。每日工作前应对X线机、CT机等设备进行表面清洁,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高频接触区域,消毒频率不低于每日三次。所有影像检查设备的滤线器、床单等可拆卸部件需每日更换,保持无菌状态。

2. 医务人员防护规范

操作人员必须配备铅防护服、铅眼镜、铅围脖等全套防护装备,防护服应定期检测铅当量是否达标。检查过程中需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离,避免直接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对特殊检查(如介入手术)人员,应额外配备一次性医用防护服和护目镜,操作后须经专用通道脱卸防护装备,并按流程进行手卫生处理。

3. 患者防护与流程管理

对接受放射性检查的患者,应优先提供防护围裙、防护帽等非铅制防护用品,特别是孕妇及儿童患者。建立分区管理制度,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明确标识,患者检查后需通过指定路线离开。对于传染病患者,应安排在每日最后时段检查,检查后立即对设备进行终末消毒。

4. 医疗废物处理规范

放射科产生的医疗废物需严格分类管理:放射性废物(如废弃的含铅防护用品)单独存放于专用容器;感染性废物(如被血液污染的胶片盒)使用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封装。所有废物必须经登记后由专业机构回收处理,严禁与生活垃圾混放。

5. 环境清洁与消毒标准

区域类型 清洁频率 消毒剂浓度
检查床及操作台面 每检查1例后 含氯消毒剂500mg/L
设备控制面板 每小时1次 75%酒精
地面及墙壁 每日2次 含氯消毒剂1000mg/L

对于耐药菌污染区域,需延长作用时间至30分钟以上。消毒后应使用ATP生物荧光检测仪进行表面洁净度验证,合格标准为ATP值≤50RLU。

6. 职业暴露应急处理

发生职业暴露事件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1. 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污染部位;2. 使用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3. 在24小时内上报感染管理科;4. 根据暴露类型进行预防性用药。所有暴露事件需在医院职业暴露登记系统中完整记录。

7. 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

科室应建立放射科感染管理质量指标体系,包括设备消毒合格率、防护用品使用率、职业暴露发生率等核心指标。每月开展PDCA循环改进,针对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例如:若季度监测显示设备表面消毒合格率低于95%,应立即增加清洁频次并加强工作人员培训。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50234/

(0)
墨香轩墨香轩
上一篇 4小时前
下一篇 4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