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疾病概述与流行趋势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2023年监测数据显示,全国报告病例数较前三年增长28%,呈现”冬春双高峰”特征。病毒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是传播高发场所。
2. 病原学特征与分类
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CV-A16、CV-A6等)、肠道病毒71型(EV-A71)及其他新发现病毒株。不同病毒株致病力差异显著,EV-A71感染更易引发重症。病毒在环境中可存活数月,耐受力强于一般病毒。
3. 临床表现分级标准
分级 | 临床特征 | 危险信号 |
---|---|---|
轻型 | 发热≤3天,口腔/手足典型皮疹 | 无 |
普通型 | 持续发热,疱疹破溃形成溃疡 | 精神萎靡、食欲差 |
重型 | 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 肢体抖动、呼吸急促 |
4. 重症预警指标
必须密切监测:持续高热(>3天)、精神差/嗜睡、肢体抖动/肌阵挛、呼吸异常、循环障碍等。出现任一预警信号需立即就医,EV-A71感染患儿重症转化率高达15%-20%。
5. 诊断流程与鉴别诊断
临床诊断需结合:典型皮疹特征、流行病学史及实验室检测。需与疱疹性咽峡炎、水痘、药物疹等疾病鉴别。EV-A71特异性核酸检测可确诊,建议发病72小时内送检。
6. 一般治疗原则
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包括:
1)退热:体温>38.5℃时使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
2)口腔护理:2%碳酸氢钠溶液漱口
3)营养支持:流质/半流质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4)皮疹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
7. 重症病例处理规范
重型病例需:立即转入ICU,建立静脉通道。治疗重点:
1)控制颅内高压:甘露醇降颅压,维持正常颅压水平
2)呼吸支持:出现呼吸衰竭及时使用无创/有创通气
3)循环维持:监测血压、心率,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4)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静脉滴注
8. 预防控制措施
防控策略应包含:
1)个人防护:勤洗手(特别是饭前便后)、勤晒衣被
2)环境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每日2次
3)隔离管理:患儿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
4)疫苗接种:EV-A71疫苗可预防约90%重症病例
9. 托幼机构防控要点
需建立:
1)晨检制度:每日2次体温检测
2)环境监测:定期对玩具、门把手等高频接触物消毒
3)应急响应:发现病例立即隔离并通知家长
4)健康教育:定期开展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
10. 常见误区与澄清
需纠正的错误认知:
1)”抗生素能治愈”:手足口病为病毒感染,抗生素无效
2)”皮疹可抓挠”:搔抓易继发细菌感染
3)”发热必须马上用药”:体温<38.5℃时建议物理降温
4)”痊愈后可立即返园”:需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49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