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ds是什么病(艾滋病破坏免疫系统的原理)

1. AIDS的医学定义与历史背景

艾滋病(AIDS)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1981年美国首次报告病例时,患者表现为罕见的卡氏肺囊虫肺炎和卡波西肉瘤,随后全球迅速蔓延。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全球累计确诊HIV感染者超过1亿例,每年新增感染者约140万,凸显其公共卫生威胁。

HIV病毒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破坏力,其靶向攻击CD4+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系统功能逐步崩溃。感染过程可分为急性期(2-4周)、临床潜伏期(数年)和AIDS期(免疫缺陷晚期)。患者最终因机会性感染或肿瘤死亡,病死率达100%。

2. HIV病毒的结构与复制机制

HIV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核心结构包含RNA基因组、逆转录酶和整合酶。病毒表面包被糖蛋白gp120/gp41复合物,可识别并结合CD4+T细胞表面的CD4受体及共受体CCR5/CXCR4。这一结合是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关键。

病毒复制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吸附→穿入→逆转录→整合→装配→释放。逆转录酶将病毒RNA转录为DNA并整合入宿主基因组,形成潜伏感染。整合酶将病毒DNA插入宿主染色体,形成前病毒状态,这是抗病毒治疗难以清除的根本原因。

3. 免疫系统的防御机制与关键角色

人体免疫系统由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组成,其中CD4+T细胞作为”指挥官”协调免疫反应。这些细胞通过TCR识别抗原呈递细胞的MHC-Ⅱ复合物,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同时辅助CD8+T细胞杀伤受感染细胞。正常人体内CD4+T细胞计数维持在500-1600个/μL。

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在抗病毒防御中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它们通过TLR受体识别病毒组分,分泌IFN-α等细胞因子激活天然杀伤细胞。当CD4+T细胞被破坏后,免疫监视功能全面瘫痪,导致机会性病原体(如结核杆菌、巨细胞病毒)趁虚而入。

4. HIV攻击CD4+T细胞的分子机制

病毒gp120与CD4受体结合后发生构象变化,暴露与共受体结合位点。整合后病毒基因组可处于潜伏状态,通过NF-κB等转录因子激活启动子,产生新的病毒颗粒。每个受感染细胞每天可释放数百个病毒体,形成持续性病毒血症。

病毒导致CD4+T细胞死亡的三种途径:1)直接杀伤:病毒蛋白Vpr诱导细胞凋亡;2)旁观者效应:未感染细胞因炎症因子过度激活而死亡;3)免疫耗竭:持续抗原刺激导致T细胞功能衰竭。研究显示,AIDS期患者CD4+T细胞计数可降至200个/μL以下。

5. 免疫系统崩溃的级联反应

免疫系统组件 正常功能 HIV感染后变化
CD4+T细胞 免疫调节核心 数量持续下降
CD8+T细胞 杀伤受感染细胞 功能逐渐丧失
B细胞 产生中和抗体 抗体亲和力降低

病毒破坏免疫稳态导致三大后果:1)Th1/Th2细胞失衡,抗病毒免疫应答减弱;2)调节性T细胞(Treg)功能失调,引发自身免疫反应;3)肠道屏障破坏,微生物易位激活慢性炎症。这种系统性崩溃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

6. AIDS期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典型症状包括持续发热(>38℃持续1月)、盗汗、体重下降(>10%)、慢性腹泻。机会性感染中,肺孢子菌肺炎发生率达40%,隐球菌性脑膜炎致死率超过60%。CD4+T细胞<200个/μL是诊断AIDS的关键指标。

WHO分期标准:Ⅰ期无症状;Ⅱ期淋巴结肿大;Ⅲ期持续发热;Ⅳ期出现机会性感染。病毒载量检测(>1000 copies/mL)和CD4计数是监测疾病进展的核心指标。

7. 抗病毒治疗的突破与挑战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通过联合使用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可使病毒载量降至检测水平以下。研究显示,治疗后CD4+T细胞可恢复至500个/μL,显著延长生存期。

当前面临三大挑战:1)药物耐药性,全球耐药株比例达10-15%;2)病毒潜伏库清除困难,休眠细胞可存活数十年;3)治疗依从性要求极高(每日服药)。新型治疗策略包括长效注射剂和基因编辑技术。

8. 预防策略与公共卫生干预

预防措施分为三级:一级预防(暴露前预防PrEP,每日服用TDF/FTC可降低92%感染风险);二级预防(暴露后预防PEP,72小时内服药4周);三级预防(母婴传播阻断,联合用药可使垂直传播率降至1%以下)。安全套使用和清洁针具交换是基础措施。

全球防控成效显著:通过扩大检测和治疗,2022年新增感染人数较2010年下降33%。但部分国家仍存在检测率不足(<50%)和治疗覆盖率低(<60%)的问题,需加强社区动员和健康教育。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49652/

(0)
墨香轩墨香轩
上一篇 3小时前
下一篇 3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