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疼痛的基本定义与医学分类
疼痛是人体对潜在组织损伤或实际损伤的主观感受,由神经系统传递的信号在大脑皮层整合后形成。世界卫生组织将疼痛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两大类,前者通常持续时间不超过3个月,后者超过3个月并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急性疼痛多源于创伤、手术或炎症,具有明确的病理基础,例如骨折引起的剧烈疼痛。慢性疼痛则与神经系统异常或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如纤维肌痛综合征。医学上通过疼痛强度量表(VAS评分)将疼痛分为0-10级,为临床治疗提供量化参考。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疼痛的产生涉及外周神经、脊髓和大脑三个层面。外周神经末梢的伤害性感受器被激活后,疼痛信号通过Aδ纤维和C纤维传导至脊髓背角,经过调制后传递至丘脑,最终在大脑皮层形成疼痛体验。
2. 疼痛的三大核心特征
医学界普遍认同疼痛具有三大核心特征:警戒性、主观性和可塑性。警戒性特征体现为疼痛作为机体保护机制,阻止进一步损伤;主观性特征意味着疼痛强度与个体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可塑性特征表明疼痛感受可能因神经重塑而长期存在。
特征类型 | 临床表现 | 典型疾病 |
---|---|---|
警戒性疼痛 | 突然发作,定位明确 | 骨折、急性阑尾炎 |
主观性疼痛 | 疼痛强度与实际损伤不成正比 | 偏头痛、慢性腰痛 |
可塑性疼痛 | 持续存在或异常增强 | 糖尿病神经病变、幻肢痛 |
3. 疼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疼痛信号传导涉及多种神经递质和受体系统。谷氨酸是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在脊髓背角的NMDA受体激活后引发中枢敏化。内源性阿片系统则通过κ、δ、μ受体发挥镇痛作用,这也是阿片类药物作用机制的基础。
慢性疼痛患者常伴随神经可塑性改变,表现为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增强和大脑皮层功能重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显示,长期慢性疼痛患者前扣带皮层和岛叶的神经活动显著增强。
免疫系统在疼痛调节中也发挥关键作用。小胶质细胞激活后释放细胞因子如TNF-α和IL-1β,可能加重神经炎症反应。这一发现为新型镇痛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方向。
4. 疼痛的临床评估方法
疼痛评估需综合运用多种工具:视觉模拟评分(VAS)是临床最常用方法,患者在10cm标尺上标记疼痛程度;数字评分法(NRS)要求患者用0-10数字表示疼痛强度;简明疼痛量表(BPI)则评估疼痛对生活的影响。
对于语言表达受限的患者,可采用: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PS-R)通过6种面部表情评估疼痛;观察疼痛评估工具(OPAL)结合生理指标和行为反应进行评分。这些工具在儿科和老年科临床中具有重要价值。
多维度评估包括:疼痛性质(刺痛/钝痛)、疼痛部位(放射性/局限性)、诱发因素(持续性/间歇性)等。神经病理性疼痛需进行定量感觉检测(QST),评估温度觉、振动觉等感觉功能。
5. 疼痛的现代治疗策略
多学科疼痛管理已成为现代医学共识。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阿片类药物如吗啡、抗癫痫药如加巴喷丁、抗抑郁药如度洛西汀。药物选择需权衡疗效与副作用。
介入治疗技术不断发展,包括:神经阻滞(局部麻醉药阻断神经传导)、脊髓电刺激(SCS)(通过电脉冲干扰疼痛信号)、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低频电流缓解疼痛)。这些技术对慢性疼痛患者效果显著。
非药物疗法同样重要: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调整对疼痛的认知,正念冥想降低疼痛感知强度,运动疗法通过神经可塑性改善慢性疼痛。综合治疗方案可使60%以上的患者疼痛得到有效控制。
6. 疼痛研究的前沿进展
基因研究发现,CACNA1A基因突变与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相关,SCN9A基因突变导致先天性无痛症。这些发现为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新型镇痛药物研发取得突破:钠通道选择性抑制剂如拉科酰胺、NMDA受体调节剂如氯胺酮缓释剂、大麻素受体激动剂如纳比洛芬。这些药物对难治性疼痛疗效显著。
人工智能在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包括:疼痛预测模型(基于机器学习分析疼痛发展规律)、虚拟现实镇痛(通过沉浸式体验分散疼痛注意力)、可穿戴监测设备(实时追踪疼痛相关生理参数)。
7. 疼痛管理的常见误区
许多患者存在错误认知:误区一:疼痛必须完全消失才需治疗,实际上疼痛控制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误区二:长期使用阿片药必然成瘾,规范治疗下依赖风险低于3%;误区三:慢性疼痛无法治疗,实际上80%患者可通过综合治疗改善。
临床常见错误:过度依赖单一镇痛方式,忽视多学科协作;忽视心理社会因素,单纯追求生理指标改善;不规范使用阿片药物,导致副作用或耐药性。这些错误可能加重患者痛苦。
正确做法包括:建立个体化治疗方案、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加强医患沟通。患者教育是疼痛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显著提高治疗依从性。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49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