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抗抑郁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抗抑郁药物主要分为五类: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和非典型抗抑郁药。SSRIs通过抑制血清素再摄取增强神经传递,代表药物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SNRIs如文拉法辛则同时作用于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系统。三环类药物因副作用较大已逐渐被新型药物替代,但仍有特定患者适用。非典型药物如米氮平具有独特作用机制,适用于难治性抑郁。
2. 真抑郁与假抑郁的核心区别
真抑郁需符合DSM-5诊断标准:持续两周以上显著情绪低落、兴趣丧失、体重变化、睡眠障碍、注意力下降等症状,且排除器质性病变。假抑郁多指功能性低落情绪,如因生活事件引发的短暂情绪波动,通常持续时间短(<2周),症状不固定,且不影响社会功能。真抑郁患者常伴随晨重暮轻的节律变化,而假抑郁情绪波动与具体事件关联。
3. 抗抑郁药物的临床选择策略
药物选择需个体化评估:SSRIs因副作用少成为一线药物,但需警惕性功能障碍;SNRIs对伴发慢性疼痛的抑郁更有效;三环类药物对难治性抑郁有效但需监测心律。患者合并症影响药物选择:如帕金森病患者优先选用SNRIs,糖尿病患者慎用米氮平。起始剂量需逐步调整,避免突然停药引发戒断反应。表1展示了各类药物的适应症与禁忌症对比。
药物类别 | 代表药物 | 适应症 | 禁忌人群 |
---|---|---|---|
SSRIs | 氟西汀 | 轻中度抑郁 | 孕妇 |
SNRIs | 文拉法辛 | 伴焦虑抑郁 | 心血管疾病患者 |
4. 真假抑郁的诊断流程
专业诊断需多维度评估:包括PHQ-9量表评分、临床访谈、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真抑郁患者常出现生物标志物异常(如HPA轴失调),而假抑郁可通过心理社会因素解释。鉴别诊断需排除甲状腺功能减退、维生素B12缺乏等躯体疾病。医生会观察症状持续时间、功能损害程度及对治疗的反应性,综合判断是否符合抑郁障碍诊断。
5. 抗抑郁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需长期管理:首次发作建议持续治疗6-12个月,复发风险者需维持治疗2年以上。常见副作用包括胃肠道反应、体重增加和性功能障碍,多数随时间缓解。突发停药可能引发失眠、头晕等戒断症状,需逐步减量。药物相互作用需特别注意:SSRIs与MAOIs联用可能引发5-羟色胺综合征,需间隔14天。
6. 真假抑郁的干预建议
真抑郁需综合治疗:药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CBT)效果最佳,假抑郁可通过心理咨询、生活方式调整改善。运动疗法(如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可提升血清素水平。社会支持系统对恢复至关重要,建议患者参与支持小组。若自我调节无效,需及时就医评估是否发展为临床抑郁。表2总结了不同情况下的干预措施。
情况 | 干预措施 |
---|---|
真抑郁 | 药物+心理治疗 |
假抑郁 | 心理咨询+运动疗法 |
7. 抗抑郁治疗的长期管理
复发预防需系统规划:维持治疗期间定期评估症状波动,监测药物依从性。建议建立情绪日记记录情绪变化,识别早期预警信号。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健康饮食)可降低复发风险。对多次复发患者,可考虑维持剂量延长至3-5年。定期随访时需评估药物副作用,必要时调整方案。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48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