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上海市民与疾控中心对话录音,投诉健康云检测结果有误,官方回应

1. 事件背景与市民诉求

健康云系统作为上海公共卫生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在疫情防控期间承担着核酸检测结果查询、疫苗接种记录等关键功能。2023年8月,一则上海市民与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的对话录音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市民反映在健康云平台上查询到的核酸检测结果与实际采样时间不符,存在“数据延迟”“重复推送”等问题。录音显示,市民多次拨打12345热线要求人工干预,工作人员则表示需“系统自动校验”需等待24小时。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件并非个例。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7月至8月间,上海市卫健委12320平台接到相关投诉超过1200件,其中35%涉及健康云系统数据异常。这反映出公共卫生数字化服务在用户体验层面仍存在改进空间。

2. 健康云系统的技术架构分析

健康云系统采用“分布式部署+微服务架构”,日均处理数据量超过500万条。系统核心模块包含:数据采集端(基层医疗机构)、传输层(5G+区块链)、处理中心(AI算法集群)以及用户交互界面(APP+小程序)。据技术白皮书披露,系统设计容灾能力达99.99%,单节点故障恢复时间小于15秒。

模块 技术参数 潜在风险点
数据采集端 支持NFC/扫码/OCR三种录入方式 人工输入错误率约0.3%
传输层 基于国密SM4加密算法 5G信号盲区数据暂存机制
处理中心 华为鲲鹏芯片集群 算法模型训练数据时效性

3. 数据异常的成因解析

通过分析200例典型投诉案例,发现数据异常主要集中在三个环节:1)基层医疗机构数据录入时间戳不规范;2)边缘计算节点缓存机制导致的延迟;3)AI算法对模糊数据的自动归类误差。例如浦东新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系统升级期间未切换时间同步协议,导致372条记录时间戳出现13小时偏差。

疾控中心技术团队在8月15日的说明会上承认,现有系统对“采样-检测-上传”的时间窗控制存在优化空间。当前设计允许最大12小时的时间偏差,但用户感知阈值通常低于2小时。

4. 用户隐私与数据安全争议

事件引发公众对健康数据安全的担忧。健康云系统存储着上海2400万市民的敏感健康信息,包括:核酸检测记录、疫苗接种档案、慢性病管理数据等。尽管系统采用三级等保标准,但2022年某次渗透测试显示,通过APP缓存文件仍可提取部分敏感信息。

专家建议市民采取以下防护措施:①定期清除APP缓存数据;②避免在公共WiFi环境下访问健康云;③开启“数据访问通知”功能。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已启动《公共卫生数据安全条例》立法调研,拟规定健康数据留存期限不得超过法定要求。

5. 官方改进措施与未来展望

针对本次事件,上海市卫健委宣布启动“健康云2.0”升级计划,重点包括:①引入联邦学习技术提升算法透明度;②建立用户申诉通道与人工复核机制;③开发“数据溯源”功能供用户查询流转记录。预计2024年6月前完成首批15家三甲医院系统改造。

在行业层面,国家卫健委正在制定《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指南》,要求各地健康码系统必须具备:数据纠错机制、用户反馈接口、异常行为监测三大核心功能。这标志着我国公共卫生数字化建设将从“重效率”向“重体验”转型。

6. 公众应对指南

针对类似情况,市民可采取以下行动:①保留完整证据链(包括截图、通话记录);②通过“健康云-我的-问题反馈”入口提交工单;③拨打12345热线时明确要求“转接技术部门”。对于异常数据,建议同时向采样机构和疾控中心双线核查。

法律专家提醒,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8条,个人有权要求更正不准确的健康信息。若协商未果,可向上海市网信办(021-12377)或国家卫健委(010-68792000)投诉维权。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48198/

(0)
墨香轩墨香轩
上一篇 3小时前
下一篇 3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