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急性肾衰竭的定义与发病机制
急性肾衰竭(Acute Kidney Injury, AKI)是指肾功能在短时间内(数小时至数周)急剧下降的临床综合征。其核心特征是肾小球滤过率(GFR)骤降,导致代谢废物蓄积、体液失衡及电解质紊乱。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肾前性(血流动力学异常)、肾性(肾实质损伤)和肾后性(尿路梗阻)三大类。其中,肾前性占病例的50%-70%,常见于严重脱水、心力衰竭或感染性休克等情况。
肾性AKI主要由肾小球肾炎、急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管坏死等引起,而肾后性则多因结石、肿瘤或前列腺肥大导致尿路梗阻。最新研究显示,AKI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与人口老龄化、慢性病高发密切相关,其死亡率可达30%-50%。
2. 急性肾衰竭的典型症状表现
急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识别至关重要。主要症状包括:少尿或无尿(成人每日尿量<400ml)、水肿(尤其是眼睑、下肢)、高血压(因钠水潴留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低钠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患者常出现乏力、恶心、呕吐、意识模糊等全身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非典型症状,如胸痛(尿毒症心包炎)、肌肉抽搐(低钙高磷血症)或皮肤瘙痒(尿毒症毒素沉积)。儿童患者更易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贫血及神经系统异常。
3. 急性肾衰竭的诊断流程与检查方法
诊断AKI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关键指标包括: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的快速升高(Scr增加≥0.3mg/dl或48小时内增幅≥50%)、尿常规(检测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及影像学检查(B超、CT评估肾脏大小和结构)。
检查项目 | 目的 | 异常提示 |
---|---|---|
肾功能检测 | 评估肾小球滤过率 | Scr>133μmol/L |
尿电解质分析 | 区分肾前性与肾性 | 尿钠<20mmol/L提示肾前性 |
肾脏B超 | 排除尿路梗阻 | 肾脏体积缩小提示慢性病 |
4. 急性肾衰竭的治疗原则与方案
治疗需根据病因采取个体化策略:肾前性应立即恢复有效血容量(如输液、纠正休克);肾性需针对原发病(如控制感染、停用肾毒性药物);肾后性则需解除梗阻(如导尿、手术)。严重病例需紧急透析,适应症包括:血钾>6.5mmol/L、严重代谢性酸中毒(pH<7.2)及肺水肿。
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如呋塞米)、血管活性药(多巴胺)、纠正电解质紊乱(葡萄糖酸钙、胰岛素)及营养支持。近年来,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在重症患者中应用显著增加。
5. 急性肾衰竭的预防与长期管理
预防AKI的关键在于:控制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避免肾毒性药物(如NSAIDs、某些抗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高危人群应定期监测肾功能,尤其是术后患者或危重病患者。
康复期需严格饮食管理:低蛋白饮食(0.6-0.8g/kg/天)、限钠限水、补充维生素。心理支持同样重要,患者常伴焦虑抑郁,需进行心理干预。
6. 急性肾衰竭与慢性肾病的关联
研究表明,50%的AKI患者会发展为慢性肾脏病(CKD),而CKD患者发生AKI的风险是常人的3-5倍。这种双向关系被称为“肾病恶性循环”。预防措施包括:避免重复AKI诱因、定期肾功能监测及早期干预(如使用ACEI/ARB类药物)。
7. 特殊人群的急性肾衰竭处理
儿童AKI需注意:生长发育评估、药物剂量调整及家庭护理指导。老年人因肾功能生理性减退,更易发生AKI,需谨慎用药并加强监护。孕妇合并AKI时需兼顾母婴安全,避免使用肾毒性造影剂。
8. 急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AKI属“水肿”“癃闭”范畴,病机多为脾肾阳虚、气化不利。治疗以温阳利水(真武汤)、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或活血化瘀(桃红四物汤)为主。针灸可辅助治疗,常用穴位包括肾俞、关元、三阴交。
9. 急性肾衰竭的饮食与营养支持
营养要素 | 推荐摄入 | 禁忌 |
---|---|---|
蛋白质 | 0.6-0.8g/kg/天 | 高蛋白饮食 |
钠 | <1.5g/天 | 腌制食品 |
钾 | 根据血钾调整 | 香蕉、橙子 |
液体摄入需根据尿量调整,一般每日<1500ml。补充维生素B族和C,避免高磷食物(如动物内脏)。
10. 急性肾衰竭的预后与生活质量提升
预后与病因、治疗时机密切相关。早期干预可使70%患者肾功能完全恢复,但延迟治疗者约30%进展为终末期肾病。生活质量改善策略包括:规律随访(每3-6个月复查肾功能)、康复训练(适度有氧运动)、心理辅导及家庭支持。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45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