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肺结核的基本概念与分型体系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肺部,也可能影响其他器官。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肺结核分为< strong>原发性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粟粒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和< strong>结核性脑膜炎等类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依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将肺结核细分为< strong>活动性肺结核和< strong>非活动性肺结核两大类。
2. 原发性肺结核的特征与症状
原发性肺结核多见于儿童和免疫力低下者,病原体首次感染肺部后形成原发灶。典型症状包括< strong>低热(每日下午3-4点体温升高)、盗汗(夜间出汗湿透衣物)、< strong>乏力和< strong>食欲减退。胸部X光检查常显示< strong>肺门淋巴结肿大和< strong>哑铃状阴影(原发灶与淋巴结的连接)。约30%患者会出现< strong>结核性淋巴结炎。
3. 继发性肺结核的临床表现
继发性肺结核多发于成年人,由潜伏结核再激活或外源性感染引起。主要症状包括< strong>慢性咳嗽(持续2周以上)、< strong>咳痰(可伴有血丝)、< strong>胸痛(与呼吸相关)和< strong>体重下降。影像学特征表现为< strong>空洞形成(多见于上叶尖后段)、< strong>结核球(直径2-5cm的圆形阴影)和< strong>支气管播散灶。约25%患者可发展为< strong>排菌型肺结核。
4. 粟粒性肺结核的诊断要点
粟粒性肺结核属于急性血行播散型,病原体通过血液广泛播散。典型表现为< strong>高热(持续38℃以上)、< strong>呼吸困难和< strong>肝脾肿大。胸部CT显示< strong>均匀分布的粟粒样结节(直径1-3mm),肺部体征常不明显。实验室检查可见< strong>ESR显著升高(常>100mm/h)和< strong>CD4+T细胞减少。延误诊断者病死率高达30%。
5. 结核性胸膜炎的鉴别诊断
结核性胸膜炎占肺外结核的5%-10%,常见于青壮年。主要症状为< strong>胸痛(随呼吸加重)、< strong>胸腔积液(多为渗出液)和< strong>低热。胸水检查显示< strong>ADA(腺苷脱氨酶)>40U/L、< strong>LDH(乳酸脱氢酶)>200U/L,胸水涂片抗酸染色阳性率仅10%-20%。需与< strong>恶性胸腔积液和< strong>心衰引起的胸腔积液进行鉴别。
6. 结核性脑膜炎的特殊表现
结核性脑膜炎多继发于肺结核,占结核病死亡病例的15%。早期症状包括< strong>头痛(进行性加重)、< strong>发热(常不规则)和< strong>呕吐。中期出现< strong>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克氏征阳性)和< strong>颅神经麻痹。晚期可发展为< strong>意识障碍和< strong>癫痫发作。脑脊液检查特征为< strong>蛋白升高(>500mg/L)、< strong>糖降低(<2.2mmol/L)。
7. 肺结核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检查方法 | 适用类型 | 典型特征 |
---|---|---|
胸部X线 | 初筛 | 原发灶、肺门淋巴结肿大 |
高分辨率CT | 确诊 | 空洞、树芽征、支气管播散 |
磁共振 | 脑膜炎 | 脑膜增强、脑实质病变 |
超声 | 胸膜炎 | 胸腔积液定位 |
8. 实验室检查的关键指标
确诊肺结核需结合< strong>痰涂片(抗酸染色)、< strong>痰培养(4-8周出结果)和< strong>分子生物学检测(如Xpert MTB/RIF)。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对潜伏感染筛查特异性达95%,< strong>PPD试验易受卡介苗接种影响。血清学检测(如TB-Ab)阳性率<30%,仅作为辅助手段。
9. 肺结核的治疗原则与方案
治疗阶段 | 药物组合 | 疗程 | 注意事项 |
---|---|---|---|
强化期 |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 | 2个月 | 需监测肝功能 |
巩固期 | 异烟肼+利福平 | 4-7个月 | 空洞者需延长至9个月 |
耐药治疗 | 含氟喹诺酮+二线药物 | 需基因检测指导用药 |
10. 肺结核的预防与管理
预防措施包括< strong>接种卡介苗(新生儿常规接种)、< strong>接触者筛查(密切接触者需做IGRA检测)和< strong>环境防控(保持通风、佩戴N95口罩)。耐药结核患者需在负压病房隔离治疗,医护人员应采取< strong>标准预防措施。完成治疗后仍需< strong>随访6个月,监测复发和药物性肝损伤。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45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