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肺炎的基本症状表现
肺炎是一种由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其典型症状包括持续性咳嗽、发热、胸痛和呼吸困难。其中,咳嗽伴随痰液是最早出现的信号,痰的颜色可因病原体不同呈现黄色、绿色或带血丝。
多数患者在发病初期会出现中低度发热(37.5-38.5℃),伴随肌肉酸痛和乏力感。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人群可能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为意识模糊或食欲下降。
2. 不同病原体导致的肺炎差异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细菌性肺炎(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占所有肺炎病例的60%以上,其特点是高热持续不退(常超过39℃),伴有铁锈色痰液。病毒性肺炎(如流感病毒、新冠)多表现为低热但持续时间长,且常伴有咽痛和全身酸痛。
病原体类型 | 典型症状 | 潜伏期 |
---|---|---|
细菌性 | 高热/脓痰/剧烈胸痛 | 1-3天 |
病毒性 | 低热/干咳/肌肉酸痛 | 2-10天 |
真菌性 | 长期低烧/咯血/体重下降 | 数周至数月 |
3. 重症肺炎的危险信号
当出现呼吸频率>30次/分钟、血氧饱和度<92%或意识障碍时,必须立即就医。重症肺炎可能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死亡率高达40%。儿童若出现鼻翼扇动或三凹征(胸骨上窝、肋间隙、剑突下凹陷),提示呼吸衰竭风险。
高危人群包括:65岁以上老人、5岁以下儿童、慢性心肺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这些人群一旦感染肺炎,病情进展速度比健康成人快3-5倍。
4. 肺炎严重程度的评估标准
临床常用CURB-65评分系统判断病情严重程度(见表)。评分≥3分者需住院治疗,≥4-5分者需入住ICU。评分标准包括:意识状态改变(1分)、尿量减少(1分)、呼吸频率>30次/分钟(1分)、血压<90/60mmHg(1分)、年龄>65岁(1分)。
评分维度 | 分值 | 临床意义 |
---|---|---|
C(意识障碍) | 1 | 提示脑缺氧风险 |
U(尿量减少) | 1 | 脱水或肾功能异常 |
R(呼吸频率) | 1 | 呼吸衰竭先兆 |
B(血压) | 1 | 循环衰竭指标 |
年龄>65岁 | 1 | 生理机能下降 |
5. 肺炎的预防与治疗原则
疫苗接种是预防肺炎最有效手段。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可预防90%的侵袭性肺炎,建议65岁以上人群及慢性病患者接种。流感疫苗虽不直接预防肺炎,但可降低病毒性肺炎风险40%。
治疗需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药物:细菌性肺炎首选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克肟),病毒性肺炎常用奥司他韦(72小时内用药有效),真菌性肺炎需使用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重症患者可能需要呼吸机支持治疗。
6. 肺炎康复期的护理要点
康复期患者需特别注意阶梯式活动:第1周以卧床为主,第2周逐步增加坐位时间,第3周可进行轻度散步。肺部功能锻炼推荐腹式呼吸训练(每日3次,每次10分钟),有助于改善通气功能。
营养支持方面,建议采用高蛋白高热量饮食,每日蛋白质摄入量需达1.2-1.5g/kg体重。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室内空气湿度在40-60%可减少呼吸道刺激。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4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