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定义与病因
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是一种以肾小球结构和功能逐渐损害为特征的慢性肾脏疾病。其核心病理改变为肾小球基底膜损伤、系膜增生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病因复杂,常见诱因包括:链球菌感染后免疫反应、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等。此外,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或滥用止痛药也可能诱发本病。
2. 临床表现的多样性
患者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常见症状包括: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1.5g)、血尿(镜下或肉眼血尿)、水肿(多见于下肢及眼睑)及高血压。部分患者可出现肾功能不全表现,如乏力、纳差、夜尿增多等。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症状可能隐匿,仅表现为轻微蛋白尿或镜下血尿,易被忽视。
3. 实验室检查与诊断标准
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可见红细胞、蛋白质及管型;肾功能检查(Scr、BUN)提示肌酐清除率下降;免疫学检查(如抗核抗体、补体水平)有助于明确病因。诊断标准包括:病程>3个月、持续性蛋白尿及病理活检证实肾小球病变。需与急性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等疾病鉴别。
4. 疾病进展与并发症
慢性肾小球肾炎病程进展缓慢,但最终可能导致慢性肾衰竭。常见并发症包括:高血压(加速肾功能恶化)、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贫血(肾性贫血)及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若未及时干预,终末期肾病发生率高达30%-40%。
5. 治疗原则与方案
治疗目标为延缓肾功能恶化、缓解症状及控制并发症。核心措施包括:严格控制血压(目标<130/80mmHg,首选ACEI/ARB类药物);低盐、低脂饮食;蛋白摄入限制(0.6-0.8g/kg/天)。针对病因治疗如使用免疫抑制剂(激素、环磷酰胺)适用于IgA肾病等特定类型。终末期肾病患者需进行透析或肾移植。
6. 预防与长期管理
预防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干预。建议高危人群(如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定期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生活方式调整包括:戒烟限酒、适度运动、避免肾毒性药物。长期管理需监测血压、尿蛋白及肾功能,并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患者教育尤为重要,需强调遵医嘱用药及定期复诊的重要性。
7. 不同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特点
类型 | 病理特征 | 典型表现 | 治疗重点 |
---|---|---|---|
IgA肾病 | 系膜区IgA沉积 | 反复肉眼血尿、蛋白尿 | 免疫抑制治疗 |
膜性肾病 | 肾小球基底膜增厚 | 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 | 抗凝、利尿 |
系膜增生性肾炎 | 系膜细胞增生 | 镜下血尿、轻度蛋白尿 | 控制炎症反应 |
8. 最新研究进展与展望
近年来,生物标志物(如肾损伤分子-1、中性粒细胞明胶酶脂质体)在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取得进展。靶向治疗药物(如B7-1阻断剂)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延缓肾衰竭的潜力。此外,精准医学通过基因检测指导个体化治疗,成为未来研究方向。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45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