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基础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首要措施。勤洗手尤其关键,尤其在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触摸公共物品后,必须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洁双手。家长应教育儿童养成洗手习惯,可使用儿童专用洗手液并配合洗手歌提升趣味性。
避免共用个人物品,如毛巾、餐具、水杯等,防止病毒通过接触传播。儿童玩具应定期消毒,尤其是塑料类玩具可用75%酒精擦拭,毛绒玩具建议使用紫外线灯照射15分钟。
2. 环境清洁与消毒需科学规范
家庭和幼儿园环境应每日进行清洁消毒,重点区域包括门把手、玩具表面、桌椅、儿童常接触的设施。使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按1:100比例稀释后擦拭,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净。
室内通风不可忽视,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冬季寒冷时可使用空气净化器辅助,但需定期更换滤芯。地面消毒建议使用湿拖把,避免扬尘。
3. 饮食卫生与营养均衡提升免疫力
饮食方面需做到三热一鲜(热饭、热水、热菜、新鲜食材),避免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或蛋类。餐具需高温消毒,可使用蒸锅100℃蒸汽消毒15分钟。
增加富含维生素C和锌的食物摄入,如猕猴桃、橙子、坚果、瘦肉等。建议每日补充维生素C 100mg和锌10mg,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儿童口腔溃疡风险。
4. 疫苗接种是有效防护手段
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可有效预防重症病例,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接种。疫苗需接种2剂次,间隔1个月,保护期可达5年。接种后需观察30分钟,出现轻微发热可用物理降温处理。
家长应建立儿童健康档案,记录疫苗接种时间。部分地区可结合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如脊髓灰质炎疫苗)同步接种,但需遵循医生建议。
5. 儿童教育与行为干预策略
通过情景模拟游戏教会儿童正确洗手方法,如用七步洗手法口诀:”内-外-夹-弓-大-立-腕”。幼儿园可设置洗手打卡墙,每周评选”卫生小卫士”。
制定班级卫生公约,要求儿童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定期开展手足口病知识竞赛,用卡通形象制作宣传手册,增强儿童防范意识。
6. 及时识别与隔离患病儿童
发现发热(>38℃)伴随口腔疱疹、手足皮疹时需立即隔离。隔离期需持续至所有疱疹结痂后7天,期间不得进入幼儿园或公共场所。
隔离期间家长需每日监测体温,使用电子体温计记录数据。患儿衣物需单独清洗,使用高温(60℃以上)水浸泡30分钟,或蒸汽消毒。
7. 季节性预防措施与应急预案
手足口病高发期(4-9月)需加强预防,幼儿园应每日晨检体温和皮肤状况。建立班级消毒记录表,由专人负责每日消毒并签字确认。
制定突发疫情应急预案,发现疑似病例立即启动隔离程序,并在2小时内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疑似病例标本需规范采集,使用无菌棉签采集疱疹液,24小时内送检。
8. 心理支持与家庭护理要点
患病儿童易出现焦虑情绪,家长可用绘本故事解释疾病,如《小熊不怕手足口》。避免责骂儿童,用游戏转移注意力,如拼图、绘画等活动。
口腔溃疡护理建议使用2%碳酸氢钠溶液漱口,每日3次。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利多卡因凝胶,但需控制使用次数(每日不超过3次)。
9. 社区联防联控机制建设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托幼机构的信息共享机制,每日通报疫情动态。社区医院需储备足够消毒用品和防护物资,定期培训医护人员应急处理能力。
开展社区健康讲座,邀请疾控专家讲解预防知识。利用社区公告栏、微信群等渠道发布健康提示,提高居民自我防护意识。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45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