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峡炎是什么病(疱疹性咽峡炎是什么引起的)

1. 疱疹性咽峡炎的定义与流行病学特征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咽部疱疹、发热及咽痛。该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但成人也可能感染。据《中国病毒病学》统计,每年夏秋季为高发期,占儿科门诊发热病例的15%-20%。病毒潜伏期2-7天,具有高度传染性,常通过飞沫、粪-口途径传播。

2. 病因与病毒类型解析

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主要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A1-A22型(尤其是A16型)、埃可病毒(ECHO)及新型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EV71型与重症病例密切相关。病毒侵入咽部后,通过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引发局部炎症反应。表格1对比了不同病毒类型的致病特点:

病毒类型 主要症状 重症风险
柯萨奇A16 典型疱疹+低热
EV71 高热+脑炎风险

3. 典型临床表现与分型

典型症状呈现三联征:发热(38-40℃持续2-4天)、咽部疱疹(直径2-4mm,破溃成溃疡)及咽痛。根据临床严重程度分为:

普通型:仅有上述三联征,3天内自愈

重型:高热不退+精神萎靡+脑脊液改变

危重型:出现脑干脑炎/肺水肿等多器官衰竭

儿童患者常伴随拒食、流涎,成人可能仅表现为咽痛和低热。

4.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要点

确诊需满足:发热+咽部疱疹+病原学检测(咽拭子PCR检测病毒RNA)。需与咽-结合膜热(腺病毒引起)及手足口病(EV71多见)鉴别。关键鉴别点在于疱疹分布位置:咽峡炎仅限咽部,而手足口病可见手足皮疹。

5. 临床治疗方案与用药指导

治疗原则为对症处理,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推荐治疗方案包括:

  • 退热:布洛芬(>6月龄)或对乙酰氨基酚(>3月龄),间隔4-6小时
  • 局部止痛:利多卡因凝胶含漱,每日3-4次
  • 抗病毒:重症患者可考虑更昔洛韦静脉注射

禁用药物:阿司匹林(Reye综合征风险)、复方新诺明(可能加重肝功能损伤)。

6. 并发症预警与转诊指征

需立即就医的危险信号包括:持续高热>3天肢体抖动呕吐不止呼吸急促。EV71感染可能引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死亡率达10%-20%。转诊ICU标准:血氧饱和度<95%+颅内压增高体征。

7. 预防措施与家庭护理建议

预防重点在于切断传播途径

  • 保持37℃温水清洁咽部,每日5-6次
  • 餐具单独消毒(煮沸15分钟或75%酒精擦拭)
  • 隔离期至症状消失后7天(尤其幼儿园需凭医疗机构证明返园)

护理要点:提供冷流质饮食(如酸奶、果泥),避免刺激性食物。发热儿童应每小时监测体温,警惕热性惊厥。

8. 临床研究进展与疫苗开发

2023年《柳叶刀》报道,EV71疫苗欣安立适对重症病例保护率>90%。新型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雾化在临床试验中显示缩短病程2-3天效果。建议EV71高发地区6月龄-5岁儿童接种疫苗,最佳接种时间每年3-5月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44938/

(0)
墨香轩墨香轩
上一篇 4小时前
下一篇 4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