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透析的基本概念与作用原理
透析是一种通过人工方法清除血液中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的治疗手段,主要应用于肾功能衰竭患者。当肾脏无法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时,透析能有效替代肾脏的排泄功能。其核心原理是利用半透膜的扩散和对流作用,将毒素和水分从血液中分离出来。这种治疗方式能显著降低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维持内环境稳定。
2. 透析的两种主要类型及其区别
临床实践中主要采用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两种方式。血液透析通过体外循环系统将血液引入透析器,利用人工肾膜进行过滤,治疗时间通常为4小时/次,每周3次。腹膜透析则利用患者自身腹膜作为半透膜,通过灌注透析液实现物质交换,分为持续性不卧床(CAPD)和自动化腹膜透析(APD)。两者在治疗频率、设备依赖性和并发症风险上存在显著差异。
3. 透析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透析适应症主要包括:急性肾损伤(如横纹肌溶解、药物中毒)、慢性肾衰竭(肌酐清除率<15ml/min)及严重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6.5mmol/L)。绝对禁忌症包括不可纠正的休克、严重心功能不全和凝血功能障碍。相对禁忌症如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终末期等需综合评估。
4. 透析治疗流程与患者准备
治疗前需完成:血管通路建立(动静脉瘘/中心静脉导管)、血常规和电解质检测、心功能评估。治疗过程包括:体重测量、干体重设定、抗凝剂使用(如肝素)和透析参数调节。治疗后需监测血压、心率及电解质变化,并进行通路维护。
5. 透析的并发症及管理策略
常见并发症包括:低血压(发生率30%-40%)、失衡综合征(脑水肿风险)、出血(抗凝过量)和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管理策略需实施个体化抗凝方案、透析液温度控制和严格无菌操作。长期透析患者需定期进行心血管评估和营养监测。
6. 透析与肾移植的比较分析
项目 | 透析 | 肾移植 |
---|---|---|
生存率 | 5年约35% | 5年约85% |
生活质量 | 受限(每周治疗) | 接近正常 |
医疗成本 | 约10万/年 | 手术+免疫抑制剂 |
适应症 | 短期/长期替代 | 终末期肾病 |
7. 透析患者的营养管理指南
透析患者需严格控制蛋白质摄入(1.2-1.5g/kg/日)、钠摄入(<2g/日)和钾摄入(<2g/日)。推荐采用低磷饮食(<800-1000mg/日),补充维生素D和活性钙剂。水分摄入应根据干体重调整,每日液体量=前日尿量+500ml。
8. 透析技术的最新进展
近年来技术革新包括:高通量透析(HFD)可清除中大分子毒素,在线血液滤过(HF)提高溶质清除率,可穿戴透析装置实现全天候治疗。新型生物相容性膜材料(如聚砜膜)和智能透析机(实时监测电解质)显著改善治疗效果。
9. 透析患者的日常护理要点
重点包括:血管通路护理(每日检查有无肿胀、搏动),皮肤护理(预防感染),血压监测(理想值<140/90mmHg),体重管理(两次透析间体重增长<5%)。建议进行适度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
10. 透析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热点集中在:人工肾(肾小球+肾小管功能整合)、纳米滤过技术(精准分子筛分)和基因治疗(调控肾细胞再生)。随着点-of-care测试和AI辅助决策的应用,个体化透析方案将更精准。预计未来5年居家透析比例将提升至40%以上。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44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