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输血反应类型之一,通常发生在输血开始后几分钟到几小时内。症状包括皮肤瘙痒、荨麻疹、局部或全身性红肿,严重时可能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甚至过敏性休克。这类反应多由受血者对供血者血浆中的某些成分(如蛋白质、细胞因子)产生免疫反应引发。临床处理以立即停止输血并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为主,严重者需使用肾上腺素。
2. 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表现为输血过程中或结束后数小时内突然出现寒战、高热(38℃以上)和肌肉酸痛,通常不伴随其他明显症状。主要原因包括供血者白细胞中的细胞因子或受血者对白细胞抗原产生免疫反应。预防措施包括使用白细胞过滤器去除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或在输血前给予解热镇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若出现发热反应,应暂停输血并监测体温。
3. 溶血反应
急性溶血反应是临床最危险的输血并发症之一,多因ABO血型不合导致。典型症状包括胸痛、腰背痛、寒战高热、酱油色尿(血红蛋白尿)及休克,严重者可在数小时内死亡。早期识别至关重要: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道,给予碱化尿液(碳酸氢钠)并转诊重症监护。预防的关键在于严格遵守血型交叉配血制度,避免误输异型血液。
4. 循环超负荷
循环超负荷常见于心功能不全或老年人患者,表现为输血后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粉红色泡沫痰及肺部湿啰音。机制是短时间内输入大量血液导致血容量骤增,加重心脏负荷。处理措施包括立即停止输血、抬高床头、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及正性肌力药物。预防时应严格控制输血速度,对高危患者选择成分输血而非全血。
5.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
TRALI是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的非心源性肺水肿,表现为急性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和双肺浸润影。其核心机制是供血者血浆中的中性粒细胞激活抗体引发炎症反应。治疗以支持性治疗为主,包括机械通气和氧疗。预防措施包括使用男性供血者血浆(因其抗中性粒细胞抗体发生率低)及避免输注高风险血液成分。
6. 血液传播疾病
尽管现代血液筛查技术已显著降低风险,但极少数情况下仍可能发生病毒、细菌或寄生虫传播。常见传播病原体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HIV及梅毒等,细菌污染多因采供血过程中的无菌操作不当。规范的献血者筛查(如检测ALT、抗-HCV等)和血液成分检测(如NAT核酸检测)是预防的关键。输血后若怀疑感染,需立即进行针对性实验室检查。
7. 铁过载
慢性输血治疗(如地中海贫血患者)可能导致铁过载,表现为肝脾肿大、糖尿病、心律失常及皮肤色素沉着。铁过量主要损害肝脏和心脏,需定期监测血清铁蛋白水平。治疗方案包括使用铁螯合剂(如去铁胺)和调整输血频率。临床建议在血红蛋白低于70g/L时才考虑输血,并配合去铁治疗。
8. 血浆渗漏综合征
该综合征多见于接受血浆输注的患者,表现为输注后6-12小时内出现低血压、心动过速及外周水肿。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血浆成分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处理措施包括暂停输注、监测生命体征及补液治疗。预防时应严格掌握血浆输注指征,优先选择新鲜冰冻血浆而非冷沉淀。
反应类型 | 典型症状 | 紧急处理 | 预防措施 |
---|---|---|---|
过敏反应 | 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 | 停止输血+抗组胺药 | 使用白细胞过滤器 |
溶血反应 | 腰背痛、血红蛋白尿 | 停输+碱化尿液 | 严格交叉配血 |
TRALI | 急性呼吸衰竭 | 机械通气+氧疗 | 选择男性供血者血浆 |
9. 特殊人群风险
孕妇、儿童及肾功能不全患者存在特殊风险。例如:孕妇输血可能引发血小板减少症或胎儿溶血病,儿童对输血反应更敏感,肾功能不全者易发生高钾血症(因红细胞破坏)。针对这些人群,需制定个性化输血方案,如选择辐照血液制品避免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并密切监测电解质变化。
10. 新型输血反应监测
随着输血医学发展,新型反应类型逐渐被认识。例如:输血相关免疫调节(TRIM)可能影响肿瘤患者预后,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与白细胞污染相关。现代血库实验室已广泛采用自动化设备和分子检测技术,将反应发生率控制在0.01%-0.1%的极低水平。医疗机构需建立完善的输血反应报告系统,持续改进输血安全。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44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