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急救前的准备与患者体位调整
急性肺水肿患者首要任务是立即采取正确的体位。指导患者坐起并双腿下垂,此姿势可有效减少静脉回心血量,降低心脏前负荷。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使用靠背椅或半卧位,背部垫高45度左右,同时解开衣领、腰带等束缚性衣物。对于意识不清者,需保持侧卧位防止误吸,同时清理口腔分泌物。
关键操作要点:体位调整需在30秒内完成,避免患者因剧烈活动加重呼吸困难。若患者出现抽搐或意识丧失,应立即采取头低脚高位,但需注意避免颈部过度屈曲。
2. 氧气治疗的规范操作流程
建立有效氧疗通道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环节。优先选择面罩给氧,初始氧流量应设置为6-8L/min,确保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4%以上。若患者出现严重低氧血症,可考虑使用CPAP(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装置,压力参数控制在5-10cmH₂O。监测血氧饱和度时应持续观察脉搏氧饱和度波形,避免因休克或末梢循环差导致的测量误差。
注意事项:氧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口唇、甲床颜色变化,每10分钟记录一次呼吸频率和深度。若氧疗效果欠佳,应立即准备气管插管或无创通气设备。
3. 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与实施
急救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利尿剂首选呋塞米(速尿),初始剂量为20-40mg静脉注射,必要时可重复使用。血管扩张剂推荐硝酸甘油,起始剂量为5μg/min静脉泵入,每5分钟增加5μg直至症状缓解。对于伴高血压的患者,可联合使用硝普钠,但需警惕低血压风险。
药物类别 | 常用药物 | 作用机制 | 注意事项 |
---|---|---|---|
利尿剂 | 呋塞米 | 快速利尿,减轻心脏前负荷 | 监测电解质,警惕低钾血症 |
血管扩张剂 | 硝酸甘油 | 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 避免血压骤降,监测心率 |
4. 体循环血压与生命体征监测
血压监测应采用连续无创测量方式,每5分钟记录一次收缩压和舒张压。正常血压范围应维持在90-140mmHg之间,若收缩压低于90mmHg需立即减量或停用血管扩张剂。同时监测心率变化,保持在60-100次/分的合理区间。尿量监测同样重要,每小时尿量应>30ml,必要时留置导尿管。
紧急处理指标:当出现血压持续下降(<90/60mmHg)、严重心动过速(>130次/分)或尿量<10ml/h时,应立即启动高级生命支持流程。
5. 转运医院的时机与准备
急性肺水肿患者应在稳定生命体征后尽快转运。转运前需完成以下准备:①确保气道通畅,必要时备好气管插管箱;②建立两条静脉通路,维持药物输注;③携带便携式监护仪和氧气装置;④准备急救药品和除颤仪。转运途中应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血压和心率,每15分钟向接收医院报告病情变化。
转运禁忌症:若患者出现持续室颤、严重酸中毒(pH<7.2)或血流动力学极度不稳定时,应暂缓转运,优先在原地实施高级生命支持。
6.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常见并发症包括急性肾损伤、电解质紊乱和心律失常。预防措施包括:①严格控制输液速度,避免使用含钠液体;②监测血钾水平,维持在3.5-5.0mmol/L;③备好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一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需立即启动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预警信号:若出现少尿(<0.5ml/kg/h)、意识改变或心电图异常,应立即进行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检测。
7. 后续护理与康复指导
病情稳定后需进行系统性护理干预。指导患者控制液体摄入量(每日<1500ml),限制钠盐摄入(<2g/日)。进行呼吸功能训练,每日3次深呼吸锻炼。建议使用硝酸酯类药物预防夜间肺水肿,同时监测血压波动。定期复查BNP(B型利钠肽)水平,指导长期药物调整。
康复重点:患者出院后应严格遵循”三低一高”饮食原则(低盐、低脂、低糖、高钾),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每周至少测量2次体重,警惕体重增加>2kg/日。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4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