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牙龈炎与牙周病
牙龈炎是牙齿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主要由牙菌斑和牙结石堆积引发。当牙菌斑中的细菌刺激牙龈组织时,会导致牙龈红肿、发炎,在刷牙或进食时容易出血。若未及时治疗,牙龈炎可能发展为牙周病,导致牙龈萎缩、牙槽骨吸收,最终引发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牙周病患者常伴有持续性牙龈出血,尤其在刷牙、使用牙线或咬硬物时更为明显。研究表明,80%以上的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牙龈炎或牙周病,但多数人因症状轻微而忽视治疗。
2. 刷牙方式不当
过度用力刷牙或使用硬毛牙刷会损伤牙龈组织,导致牙龈退缩和出血。错误的刷牙角度(如横向暴力摩擦)可能破坏牙龈边缘,形成牙龈裂口。建议采用巴氏刷牙法,以45度角轻柔刷牙龈与牙齿交界处,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2分钟。
错误刷牙方式 | 正确刷牙方式 |
---|---|
横向拉锯式刷牙 | 短弧形轻柔刷动 |
使用硬毛牙刷 | 选择软毛牙刷 |
3. 全身性疾病影响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或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常表现为自发性牙龈出血。糖尿病患者的牙龈组织修复能力下降,更易发生感染和出血。此外,维生素C缺乏(坏血病)会导致牙龈肿胀、出血甚至牙齿松动。
建议出现不明原因牙龈出血时,及时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和血糖检测。若伴随皮肤瘀斑、鼻出血等症状,需优先排查全身性疾病。
4. 药物副作用
长期服用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阿司匹林)的患者,因血液凝固能力下降,牙龈出血风险显著增加。部分降压药(如钙通道阻滞剂)可能引起牙龈增生,导致清洁困难和出血。激素类药物(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削弱牙龈组织抗感染能力。
患者在用药期间需告知牙医药物使用情况,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服药期间应加强口腔护理,定期进行专业洁牙。
5. 激素水平波动
青春期、妊娠期和更年期女性因激素水平变化,牙龈组织对细菌刺激的敏感性升高,易出现妊娠性龈炎或青春期龈炎。妊娠期间牙龈出血可能加重牙周病进展,增加早产风险。
建议女性在激素波动期加强口腔清洁,使用含抗菌成分的漱口水。孕前应完成牙周治疗,降低孕期口腔并发症风险。
6. 口腔外伤
牙齿受到外力撞击、啃咬硬物或不当使用牙签时,可能造成牙龈撕裂或牙齿松动出血。长期佩戴不合适的义齿或矫正器也会摩擦牙龈,导致慢性炎症和出血。
发生口腔外伤后应立即冷敷止血,24小时内就医检查。佩戴义齿或矫正器者需定期复查调整,避免持续性刺激牙龈。
7. 不良生活习惯
吸烟会抑制牙龈血液循环,增加牙周病风险。研究显示,吸烟者患重度牙周病概率是非吸烟者的2-3倍。熬夜、压力过大和饮食不均衡(如高糖高脂)会降低免疫力,加重牙龈炎症。
建议每日摄入足量维生素C(推荐摄入量100mg/日),避免过量摄入精制糖分。戒烟限酒,保持充足睡眠和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牙龈健康。
8. 预防与治疗建议
日常预防需做到:每天至少刷牙两次,使用含氟牙膏;每半年进行专业洁牙;定期使用牙线或冲牙器清理牙缝。治疗方面,轻度牙龈炎可通过洗牙和局部用药改善,中重度牙周病需进行龈下刮治或手术治疗。
出现持续性牙龈出血时,应及时就医排查病因。医生可能通过探针测量牙周袋深度、拍摄X光片等方式评估病情。治疗周期通常需要数月,需患者配合定期复查和维持治疗。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42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