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缺铁的定义与成因
缺铁是指人体内铁元素储存不足或铁摄入不足,导致血红蛋白合成障碍的病理状态。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主要参与血红素合成、氧气运输和能量代谢。当铁储备耗尽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症状。
常见成因包括:饮食不均衡(如长期素食)、慢性失血(如月经过多、消化道出血)、吸收障碍(如胃肠道疾病)、需求增加(如孕妇、青少年快速生长期)。
2. 缺铁的主要症状
轻度缺铁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典型表现包括:乏力、头晕(血红蛋白减少导致供氧不足)、心悸、气短(心脏代偿性加快供血)、皮肤黏膜苍白(血红蛋白含量下降)。
中重度患者可能出现:异食癖(如吃冰块、土块)、吞咽困难(舌乳头萎缩)、指甲变形(匙状甲)、免疫功能下降(易感染)。
3. 缺铁对不同人群的影响
儿童:可能导致认知发育迟缓、学习能力下降。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缺铁性贫血使儿童智力受损风险增加30%。
孕妇:增加早产、胎儿生长受限风险。研究显示孕妇缺铁与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呈正相关。
老年人:易引发疲劳综合征、认知功能减退,可能加速阿尔茨海默病进程。
4. 缺铁的诊断方法
常规检查包括:血清铁蛋白(最敏感指标,<50μg/L提示缺铁储备)、血红蛋白浓度(<120g/L为贫血标准)、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27pg提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检查项目 | 参考范围 | 临床意义 |
---|---|---|
血清铁蛋白 | 20-500μg/L | 反映铁储备 |
血红蛋白 | >120g/L | 诊断贫血 |
转铁蛋白饱和度 | 20-50% | 评估铁转运 |
5. 缺铁的预防措施
饮食预防应注重:动物性高铁食物(如猪肝含22.6mg/100g、瘦牛肉15.4mg/100g),植物性食物(黑芝麻21.2mg/100g,但吸收率仅3%)。
推荐每日铁摄入量:成年男性12mg、女性20mg(经期需增加)、孕妇29mg。同时补充维生素C(如柑橘类水果)可提升铁吸收率。
6. 缺铁的治疗方法
治疗需分阶段:急性期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0.3g tid),恢复期持续3-6个月,维持期补充3个月。静脉补铁适用于不能耐受口服者。
注意事项:避免与钙片同服(抑制吸收)、黑便属正常现象(铁剂氧化)、定期复查(每2周监测血红蛋白)。
中药调理可配合:当归(补血活血)、黄芪(益气养血),但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38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