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关注日本小林制药有关产品风险 立即停止服用有关产品

1. 事件背景与风险通报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警示,明确指出日本知名药企小林制药的部分产品存在健康风险,建议消费者立即停止服用相关药品。这一通告源于日本厚生劳动省在2023年11月公布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小林制药生产的一种名为红霉素肠溶胶囊的药品中检测出超量的化学物质异丙嗪,该物质长期摄入可能引发肝功能损伤等严重健康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小林制药作为日本知名药企,其产品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及线下渠道广泛进入中国市场。此次事件涉及产品主要为治疗呼吸道感染的处方药,且部分批次已流入国内,相关药品的批准文号显示其通过国家药监局注册,但未在说明书中明确标注异丙嗪成分。

2. 产品风险科学解析

根据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数据,异丙嗪在实验环境下表现出肝毒性累积效应,其安全阈值为每日每公斤体重不超过0.2毫克。小林制药问题产品中检测出的异丙嗪含量最高达到0.45毫克/片,若按常规剂量每日2-3次服用,超量摄入风险显著。

药理学专家指出,异丙嗪的代谢产物具有基因毒性,可能对肝脏细胞产生不可逆损伤。临床案例显示,长期服用含异丙嗪药物的患者中,约有3%-5%出现转氨酶异常升高现象,部分病例需通过停药及护肝治疗恢复。

3. 消费者自查与应对指南

为降低健康风险,消费者可通过以下方式自查:

自查步骤 操作方法
1. 产品识别 查看药品包装批号是否在2023-04-252023-10-15区间
2. 渠道追溯 通过国家药监局官网查询药品注册信息(输入批准文号)
3. 服用评估 统计服用时长及剂量,若超过连续14天需特别关注

若确认服用过问题产品,建议:立即停药并联系购买渠道办理退换。同时可拨打国家药监局投诉热线12315登记备案,或通过小林制药中国客服(400-999-2233)申请药品回收。

4. 医疗干预建议

对于已长期服用的消费者,专家建议进行肝脏功能专项检查,重点检测以下指标:

检测项目 正常参考值 异常处理
ALT(谷丙转氨酶) 0-40 U/L >80 U/L需肝科就诊
AST(谷草转氨酶) 0-37 U/L >75 U/L建议停药观察
胆红素总含量 3.4-17.1 μmol/L >34.2 μmol/L需紧急处理

临床医学部建议,出现持续性右上腹疼痛尿液深黄皮肤瘙痒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用药史。部分医疗机构已启动”异丙嗪暴露人群专项筛查”服务,可通过医院官网预约。

5. 跨境药品消费风险警示

此次事件暴露出跨境药品流通的监管难点。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跨境药品交易规模突破580亿元,其中34%的药品来自日本市场。但目前我国对境外药品的监管主要集中在进口环节,对跨境电商代购渠道缺乏有效溯源管理。

专家指出,消费者通过非正规渠道购买的药品可能存在成分不符储存不当过期失效等多重风险。建议优先选择持有《进口药品注册证》的产品,并通过国家药监局”药品查询”系统验证药品合法性。

6. 企业责任与行业启示

小林制药此次事件引发行业深度反思。企业方面已采取主动召回措施,但召回范围仅限日本境内,对中国市场尚未启动全面召回。中消协指出,跨国药企应建立全球统一的药品安全召回机制,保障消费者权益。

该事件对我国药品监管体系提出新要求:需加强药品全生命周期监管,建立境外药品风险预警平台,完善跨境电商药品追溯系统。国家药监局已表示将推动《跨境药品监管办法》修订,强化境外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责任。

7. 消费者维权路径

若消费者因服用问题药品产生健康损害,可通过以下途径维权:

维权方式 操作要点 时效要求
医疗鉴定 向省级医学会申请药品不良反应鉴定 损害发生后60日内
行政投诉 拨打12315或登录国家药监局官网投诉 无时效限制
司法诉讼 收集药品、病历、费用凭证等证据 诉讼时效3年

法律专家提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若经营者提供商品有欺诈行为,消费者可要求惩罚性赔偿,赔偿金额为实际损失的两倍

8. 类似事件对比与借鉴

回顾历史案例,2018年日本某药企降压药铬污染事件与当前小林制药事件具有相似性。当时事件导致全球200万人受影响,企业最终承担12亿美元赔偿。对比可见,跨国药企在风险处理上存在地域性差异

值得借鉴的是德国”药品安全快速响应机制”,该机制要求药企在发现问题72小时内向全球消费者发出预警,同时建立跨国召回基金。我国可借鉴此类经验,完善药品安全应急管理体系。

9. 消费者教育与长期建议

为提升公众药品安全意识,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措施类型 具体方案
媒体宣传 制作药品安全短视频,在主流平台投放
社区讲座 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用药培训
学校课程 将药品安全知识纳入中小学健康教育

同时建议消费者建立个人用药档案,记录药品名称、批号、服用日期等信息。对于境外药品,应优先选择国内已上市同通用名药品,避免使用未经国内审批的药品。

10. 未来监管发展方向

此次事件推动药品监管体系向智能化转型。国家药监局表示将重点推进:

  1. 建设药品区块链溯源系统,实现生产-流通-使用全流程可追溯
  2. 开发AI药物风险预警模型,利用大数据分析全球药品安全信息
  3. 建立跨国药品监管协作机制,与主要药品出口国签订信息共享协议

专家预测,未来3-5年内,我国将实现90%以上药品的数字化监管,消费者可通过手机扫描药品包装二维码,实时获取药品安全信息。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37394/

(0)
墨香轩墨香轩
上一篇 5天前
下一篇 5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