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痤疮(青春痘)
痤疮是最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多发于青少年及年轻人群。其形成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增殖及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典型表现包括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及囊肿,常分布于面部、胸背部。
治疗需分层管理:
1. 轻度痤疮:外用维A酸类药物(如阿达帕林凝胶)联合过氧化苯甲酰;
2. 中重度痤疮:需口服抗生素(如多西环素)或异维A酸;
3. 顽固性囊肿:可采用光动力疗法或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
护理建议 | 注意事项 |
---|---|
每日早晚用温水+温和洁面产品清洁 | 避免挤压痘痘,防止感染扩散 |
使用非致粉刺性护肤品 | 高油高糖饮食需严格控制 |
2. 湿疹
湿疹是以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和免疫紊乱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渗出及苔藓化。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湿疹以渗出为主,慢性湿疹则以皮肤增厚、皲裂为特征。
治疗核心为修复屏障和控制炎症:
– 急性期:冷敷+中效糖皮质激素软膏(如地奈德);
– 慢性期:需长期使用润肤剂(如凡士林)+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
– 特应性皮炎:需联合生物制剂(如度普利尤单抗)。
重点提示:湿疹患者应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尘螨、花粉),保持环境湿度在40%-60%。
3. 银屑病
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色斑块,表面覆盖银白色鳞屑。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寻常型、关节病型、红皮病型和脓疱型四类,其中寻常型占90%以上。
治疗方案需分级:
1. 轻度患者:外用维生素D3衍生物(卡泊三醇)+煤焦油制剂;
2. 中重度患者:需光疗(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或系统用药(甲氨蝶呤);
3. 生物制剂:适用于传统治疗无效者,如TNF-α抑制剂(阿达木单抗)。
关键管理点:银屑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血脂水平,避免使用诱发加重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
4. 荨麻疹
荨麻疹是以风团和瘙痒为主要表现的过敏性皮肤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荨麻疹常由食物、药物或感染诱发,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多与自身免疫异常相关。
治疗策略:
– 急性期: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
– 慢性患者:需长期维持治疗,可联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
– 难治性病例:可尝试免疫抑制剂(环孢素)或生物制剂(奥马珠单抗)。
诱因分类 | 典型表现 |
---|---|
物理性 | 压力性荨麻疹(压迫部位出现风团) |
感染性 | 伴发热、淋巴结肿大 |
药物性 | 多在用药后数分钟内发作 |
5. 真菌性皮肤病
包括体癣、股癣、手足癣等,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典型表现为环状红斑、脱屑伴瘙痒。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真菌镜检结果。
治疗方案:
1. 局部感染:外用咪唑类抗真菌药(如联苯苄唑);
2. 广泛感染:需口服特比萘芬或伊曲康唑;
3. 手足癣:需长期治疗(4-6周),并同时治疗共患家庭成员。
预防重点:保持皮肤干燥(尤其脚部),避免共用洗浴用品,公共场所穿一次性拖鞋。
6. 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接触致敏物质后发生的Ⅳ型变态反应,常见于手部、颈部及面部。根据接触物性质分为刺激性和过敏性两类。
处理原则:
– 急性期:立即脱离致敏原+冷敷+中效糖皮质激素;
– 慢性患者:需进行斑贴试验明确过敏原;
– 职业性皮炎:应调整工作环境,使用防护手套。
关键建议:化妆品、金属饰品等物品使用前应进行小面积测试,出现红肿瘙痒立即停用。
7. 皮肤癌
皮肤癌分为黑色素瘤和非黑色素瘤两大类,后者又包括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黑色素瘤恶性度高,早期表现为不对称、边缘不规则、颜色不均的色素斑。
预防与治疗:
– 防晒:每日使用SPF30以上防晒霜,佩戴遮阳帽;
– 筛查:定期进行皮肤镜检查,尤其有家族史者;
– 治疗:早期以手术切除为主,晚期可采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抑制剂)。
警示信号:发现皮肤新生物或原有痣突然增大、出血、瘙痒需及时就医。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3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