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典型症状表现
荨麻疹最典型的症状是皮肤上突然出现红肿风团,这些风团形状不规则,边界清晰,大小从针头到手掌不等。发作时常伴随剧烈瘙痒,抓挠后风团会融合扩大,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血管性水肿,表现为嘴唇、眼睑等部位的肿胀。
急性荨麻疹通常在24小时内出现新风团,慢性病例则反复发作超过6周。部分特殊类型如胆碱能性荨麻疹会因温度升高诱发小米粒大小的红斑,寒冷性荨麻疹则对低温敏感。
2. 常见诱发因素
诱发因素可分为过敏性和非过敏性两大类。食物过敏原中最常见的是海鲜类(虾蟹)、坚果类和蛋类。药物因素中青霉素类、解热镇痛药占比较高。
诱发类型 | 典型诱因 | 发生比例 |
---|---|---|
食物因素 | 海鲜/坚果/牛奶 | 38% |
药物因素 | 抗生素/抗癫痫药 | 25% |
物理因素 | 冷/热/压力 | 18% |
3. 特殊类型鉴别
血管性水肿与普通荨麻疹的区别在于肿胀持续时间更长(>24小时),常累及皮下组织,好发部位包括面部、四肢和生殖器。部分患者会出现喉头水肿导致呼吸困难。
延迟性压力性荨麻疹表现为皮肤受压4-6小时后出现红肿硬结,常见于背包带或腰带压迫区域。治疗需同时进行抗组胺药和局部冷敷。
4. 伴随症状分析
约20%患者会合并胃肠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等。呼吸道症状如打喷嚏、流涕多见于过敏性荨麻疹。关节疼痛则提示可能为慢性荨麻疹并发症。
严重过敏反应者可能出现低血压、意识模糊等全身症状,此类患者需立即就医。统计数据显示,喉头水肿发生率约占0.5%,但死亡率高达2-3%。
5. 诊断与治疗要点
诊断需结合病史和体格检查,必要时进行皮肤划痕试验。治疗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严重病例需使用糖皮质激素。
日常护理应避免诱发因素,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推荐使用无刺激性洗剂,洗澡水温控制在37℃以下。患者需记录饮食日记以发现潜在过敏源。
6. 慢性荨麻疹管理
慢性患者需进行生活质量评估,常用工具为DUIT量表。建议每周进行症状评分,包括风团面积、瘙痒强度等指标。生物制剂如奥马珠单抗对难治性病例有效。
心理干预同样重要,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建议建立患者互助小组,定期开展健康讲座。饮食方面需避免高组胺食物如发酵食品、酒精类饮品。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36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