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拉肚子的常见原因与症状识别
腹泻(俗称拉肚子)通常由感染、食物中毒、消化不良或肠道疾病引起。急性腹泻多伴随腹痛、腹胀、频繁排便,粪便呈水样或稀便,可能伴有发热。若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血便、严重脱水(如口干、尿量减少)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注意: 药物选择前应明确病因。感染性腹泻(如细菌性或病毒性)与非感染性腹泻(如肠易激综合征)的处理方式不同,盲目用药可能加重病情。
2. 常用非处方止泻药物推荐
市售止泻药主要分为两类:吸附剂和肠道调节剂。吸附剂如蒙脱石散(思密达)可吸附毒素,保护肠道黏膜;肠道调节剂如洛哌丁胺(易蒙停)能减缓肠道蠕动,但禁用于感染性腹泻。
药物名称 | 主要成分 | 适用情况 | 注意事项 |
---|---|---|---|
蒙脱石散 | 蒙脱石 | 急性水样腹泻 | 需用温水冲服,服药后2小时避免其他药物 |
洛哌丁胺 | 洛哌丁胺 | 非感染性腹泻 | 禁用于细菌性痢疾或霍乱 |
3.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细菌性腹泻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如氟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或头孢类药物。切勿自行使用抗生素,以免耐药性增加或掩盖病情。病毒性腹泻(如轮状病毒)无需抗生素,主要靠补液和支持治疗。
用药期间需观察是否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困难)或肠道菌群失调(如假膜性肠炎),一旦出现应停药并就医。
4. 补液与电解质调节
腹泻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建议口服补液盐(ORS)或自制淡盐水。每腹泻一次需补充250-500ml液体,儿童或老人需更频繁监测。
补液原则:少量多次,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加重胃肠道负担。若出现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等严重脱水表现,需立即输液治疗。
5. 肠道益生菌的应用
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常用药物包括双歧杆菌(妈咪爱)、乳酸菌素片等。与抗生素联用时需间隔2小时以上,避免药物灭活益生菌。
选择益生菌时注意活菌数量和保存条件,部分需冷藏保存。长期使用抗生素后可连续服用益生菌2-3周以恢复肠道功能。
6. 家庭护理与饮食建议
腹泻期间应遵循BRAT饮食法:香蕉(Banana)、米饭(Rice)、苹果泥(Applesauce)、烤面包(Toast),这些食物易消化且富含钾、钠等电解质。
避免摄入乳制品、高纤维食物(如芹菜、玉米)和刺激性饮料(如咖啡、碳酸饮料),以免加重腹泻。可适量饮用米汤或藕粉,提供能量同时减少肠道负担。
7. 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项
孕妇、哺乳期女性及慢性病患者用药需谨慎。例如:洛哌丁胺在孕妇中禁用,而糖尿病患者需监测血糖波动。老年人因肾功能减退,使用抗生素时需调整剂量。
儿童用药需按体重计算剂量,避免成人药物直接减量。2岁以下婴幼儿腹泻应优先就医,不宜自行用药。
8. 何时需要立即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需紧急就医:血便、持续高热、剧烈腹痛、严重脱水或意识模糊。此外,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或慢性腹泻超过2周者需进一步检查。
就医时携带近期用药记录和饮食史,有助于医生快速判断病因。必要时需进行粪便常规、培养或肠镜检查。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35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