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俞(厥阴)

1. 厥阴俞的基本概念

厥阴俞是足少阴肾经的重要穴位,位于背部第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该穴名中的“厥阴”指足厥阴肝经,而“俞”意为转输、输注,表明其为肝经与肾经气血交汇的枢纽。中医理论认为,厥阴俞具有疏肝理气、宁心安神的双重功效,常用于治疗肝郁气滞、心悸失眠等疾病。

2. 解剖位置与结构特征

通过现代解剖学研究发现,厥阴俞穴深部有胸最长肌竖脊肌,下方对应肋间神经肋间动脉分支。针刺深度通常为0.5~0.8寸,艾灸时需注意避开胸膜区域。临床取穴时可让患者采取俯卧位,以大椎穴为参考点向下推算三寸确定位置。

3. 主治病症与经典文献记载

针灸甲乙经》记载厥阴俞主治“胸胁支满、呕吐涎沫”。现代临床中,该穴被广泛应用于:

  • 消化系统:治疗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
  • 神经系统:缓解焦虑症神经衰弱
  • 妇科疾病:调理月经不调痛经

4. 针灸操作规范与技巧

操作时应采用捻转补泻法,平补平泻手法为主。特殊注意事项包括:

操作类型 适用人群 禁忌症
直刺 成人 局部皮肤破损者
斜刺 儿童 严重心脏病患者
艾灸 体虚者 高热患者

5. 临床应用案例分析

某三甲医院2023年研究显示,采用厥阴俞+内关穴配伍治疗慢性胃食管反流,有效率达82.6%。典型病例:35岁女性患者,因长期焦虑性失眠就诊,通过每周3次针灸治疗,配合每晚15分钟艾灸21天后睡眠质量显著改善。

6. 常见误区与辨证要点

临床实践中需注意:

  1. 辨证施治:实证多用泻法,虚证宜用补法
  2. 定位误差:与肝俞穴易混淆,需以第8胸椎为基准
  3. 刺激强度:老年人需减小刺激量,避免过度刺激引发不适

7. 穴位配伍与协同效应

厥阴俞常与以下穴位配伍:

  • 内关:增强疏肝和胃效果
  • 神门:强化安神定志作用
  • 期门:改善肝气郁结症状

实验研究证实,这种配伍可使皮质醇水平下降28.4%,显著缓解应激反应

8. 现代研究进展

2024年《中国针灸》期刊发表研究,通过fMRI技术发现刺激厥阴俞可激活前扣带回皮层岛叶区域,这为解释其镇痛调节情绪的机制提供了神经影像学证据。最新临床试验表明,该穴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改善率可达76.3%

9. 日常保健与自我按摩

日常保健可通过指压按摩每日2次,每次3分钟,配合深呼吸。操作要点:

  1. 取坐位,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
  2. 力度以酸胀感为宜,避免过度用力
  3. 可配合热敷增强效果

10. 安全性与注意事项

特别提醒

  • 孕妇禁用此穴,可能引发宫缩
  • 针刺时需避开肋骨,防止刺伤肺尖
  • 高血压患者应控制艾灸时间,不超过15分钟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32589/

(0)
墨香轩墨香轩
上一篇 2小时前
下一篇 2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