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立即脱离高温环境
中暑发生时首要措施是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若在户外,应尽快到室内或树荫下休息;若在室内,需打开窗户或使用风扇/空调降温。建议将环境温度控制在26℃左右,同时避免阳光直射。若患者意识清醒,可协助其坐下或躺下休息,抬高双腿促进血液循环。
对于高温作业人群,建议每2小时进行15分钟的强制休息,并配备遮阳伞、防晒衣等防护装备。若在高温时段(10:00-16:00)外出,必须佩戴遮阳帽和墨镜,随身携带降温喷雾或清凉油。
2. 补充水分与电解质
中暑会导致大量出汗和电解质流失,需优先补充含盐分的饮品。推荐饮用运动饮料或淡盐水(500ml水+1g盐),避免纯白开水稀释体内钠离子。若患者意识模糊,应使用小口多次喂服的方式,每次不超过5ml。
补液时机 | 推荐饮品 | 禁忌饮品 |
---|---|---|
轻度中暑 | 淡盐水、椰子水 | 含咖啡因饮料 |
重度中暑 | 口服补液盐 | 高糖饮料 |
特别提醒:中暑后切勿饮用冰镇饮品,温水(15-25℃)最利于吸收。糖尿病患者需使用无糖型补液产品。
3. 物理降温方法
采用多层降温手段可快速降低核心体温。首先用湿毛巾冷敷患者额头、腋窝和腹股沟大血管处,每5分钟更换一次毛巾。同时使用电风扇直吹身体,或打开空调调节至24-26℃。
对于意识清醒者,可进行酒精擦浴:用30%浓度的酒精或稀释75%医用酒精,以擦拭方向顺着肢体血管走向(从心口向四肢末端),避开前胸、腹部和足心。每次擦拭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避免体温过低。
若出现高热(体温>40℃),建议使用冰敷联合药物降温。将冰袋包裹在毛巾中,间隔敷于颈部、腋下和大腿根部,每次不超过20分钟,间隔30分钟。
4. 紧急医疗干预
当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抽搐或持续高热时,需立即拨打120送医。在等待救护车期间,可采取以下措施:
- 将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
- 用针刺或拇指按压人中穴、合谷穴
- 使用湿纱布覆盖口鼻进行人工呼吸
特别警示:热射病患者核心体温>40℃且意识不清时,需立即进行物理降温并送医。途中可用冰水浸泡双上肢和双下肢,每15分钟测量一次体温。
5. 后续恢复与预防
中暑恢复期需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剧烈活动。建议每日补充维生素C(100-200mg)和B族维生素,并增加富含钾的食物(香蕉、菠菜等)。恢复期若出现持续乏力、头晕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预防措施包括:
- 夏季每日饮水量需达到2000-3000ml
- 高温天气避免剧烈运动,建议在清晨或傍晚进行
- 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应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
职场单位应配备中暑应急包,包含:
- 口服补液盐
- 藿香正气水/胶囊
- 体温计
- 急救毯
6. 药物使用指导
常用中暑药物包括:藿香正气类(解表化湿)、人丹(清暑解毒)、十滴水(驱风镇痛)。使用时需注意:
药物名称 | 适用症状 | 禁忌人群 |
---|---|---|
藿香正气水 | 头晕、恶心 | 酒精过敏者 |
人丹 | 胸闷、中暑先兆 | 孕妇 |
药物应存放在阴凉处(<30℃),避免阳光直射。若出现药物过敏(皮疹、呼吸困难),立即停用并就医。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32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