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疽病是什么意思(黄疽)

1. 黄疸的定义与类型

黄疸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的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的综合征。正常情况下,胆红素由衰老红细胞分解产生,经肝脏代谢后通过胆汁排出。当胆红素生成过多、代谢障碍或排泄受阻时,可引发黄疸。

黄疸主要分为三类:溶血性黄疸(红细胞过度破坏)、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损伤)和阻塞性黄疸(胆汁排泄受阻)。不同类型的黄疸伴随症状和治疗方案存在显著差异。

2. 典型症状与体征

黄疸最直观的表现是皮肤和眼白(巩膜)发黄,尿液呈深茶色,粪便颜色可能变浅甚至呈陶土色。患者常伴有皮肤瘙痒、腹痛、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意识模糊、出血倾向等肝衰竭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儿黄疸多表现为生理性黄疸(出生后2-3天出现,1周内消退)和病理性黄疸(出生24小时内出现或持续加重)。家长需密切观察黄疸出现时间、持续性和伴随症状。

3. 病因与危险因素

类型 常见病因 危险因素
溶血性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 家族遗传史、感染、药物过敏
肝细胞性 病毒性肝炎、酒精肝、药物性肝损伤 酗酒、肥胖、长期服用肝毒性药物
阻塞性 胆结石、胆管癌、胰头癌 胆道疾病史、胆道感染、高胆固醇饮食

4. 诊断流程与检查方法

诊断黄疸需通过肝功能检查(总胆红素、直接/间接胆红素、转氨酶)明确类型。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可发现胆道结石或肿瘤,CT/MRI适用于复杂病例。必要时进行肝穿刺活检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新生儿需检测经皮胆红素值或静脉血胆红素水平,并结合血型不合(如ABO/Rh溶血)等病史判断。

5. 治疗方案与管理

治疗需针对病因:溶血性黄疸可用糖皮质激素或输血;肝细胞性黄疸需戒酒、抗病毒或停用肝毒性药物;阻塞性黄疸需手术或内镜取石、放置胆道支架。

新生儿黄疸可通过光疗(蓝光照射)降低胆红素,严重者需换血治疗。患者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服用偏方药物。

6. 日常护理与预防措施

建议:保持低脂饮食(如多吃蔬菜水果、减少油炸食品),避免暴饮暴食;规律作息,戒烟限酒;定期体检,尤其有肝病家族史者需每6个月检查肝功能。

高危人群(如孕妇、新生儿)应密切监测。若出现黄疸伴随发热、右上腹痛或意识改变,需24小时内就医

7. 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

误区:“黄疸会自行消退,无需治疗”。事实上,病理性黄疸可能进展为肝衰竭。误区:“中药能快速退黄”,部分中药反而加重肝损伤。

注意事项:避免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肝毒性药物;黄疸患者需隔离(如病毒性肝炎);孕妇需筛查巨细胞病毒等感染。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32091/

(0)
墨香轩墨香轩
上一篇 1小时前
下一篇 1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