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空腹血糖高的常见原因与药物治疗原则
空腹血糖持续高于6.1mmol/L属于异常,通常提示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治疗需遵循个体化用药原则,考虑年龄、并发症、肝肾功能等因素。药物选择应优先控制空腹血糖,同时兼顾餐后血糖达标。
2. 一线降糖药物:二甲双胍的临床优势
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石药物,通过抑制肝糖异生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发挥作用。临床数据显示,可使空腹血糖降低1.0-2.0mmol/L,且不增加低血糖风险。每日最大剂量2000mg时,HbA1c可下降1.5%-2.0%。
3. 胰岛素促泌剂的合理应用
磺脲类药物(如格列美脲、格列齐特)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起效。适用于胰岛功能尚存的患者,可使空腹血糖下降1.5-2.5mmol/L。但需警惕夜间低血糖风险,建议从最小剂量开始(格列美脲初始0.5mg/日)。
4. DPP-4抑制剂与GLP-1受体激动剂的对比
药物类别 | 代表药物 | 降空腹血糖幅度 | 体重影响 |
---|---|---|---|
DPP-4抑制剂 | 西他列汀/阿格列汀 | 0.8-1.5mmol/L | 中性 |
GLP-1受体激动剂 | 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 | 1.2-2.0mmol/L | 减轻 |
GLP-1受体激动剂不仅降糖效果显著,还可促进体重下降,特别适合合并肥胖的糖尿病患者。
5. SGLT2抑制剂的新进展
恩格列净、达格列净等SGLT2抑制剂通过促进尿糖排泄降低血糖,平均可使空腹血糖下降0.5-1.0mmol/L。研究证实其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但需注意泌尿道感染风险,每日饮水量应保持在2000ml以上。
6. 胰岛素治疗方案的选择
基础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适合空腹血糖持续>7.0mmol/L者,起始剂量通常为0.1-0.2U/kg。预混胰岛素(如诺和灵30R)每日2次注射可同时控制空腹和餐后血糖,但需警惕低血糖。
7. 药物联合治疗策略
当单药治疗HbA1c>7.5%时需联合用药。常见方案包括:
1. 二甲双胍+DPP-4抑制剂
2. 二甲双胍+SGLT2抑制剂
3. 基础胰岛素+GLP-1受体激动剂
联合治疗可使血糖达标时间缩短40%-60%。
8. 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75岁)优先选择低血糖风险小的药物,如二甲双胍(eGFR>45ml/min时可用)和DPP-4抑制剂。肝功能异常者禁用二甲双胍,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SGLT2抑制剂剂量。
9. 药物副作用的监测与管理
常见不良反应处理指南:
胃肠道反应:二甲双胍从小剂量(500mg/日)开始,逐步增量
低血糖:胰岛素促泌剂需备有含糖食品,每5小时监测
体重增加:定期监测BMI,联合GLP-1受体激动剂可改善
10. 生活方式干预的协同作用
药物治疗需配合:
– 饮食: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260g,早餐后1小时血糖监测
–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强度运动,晨练前检测空腹血糖
– 监测:每周至少3天连续监测7点血糖,记录饮食和用药情况
原创文章,作者:墨香轩,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secc.com/p/31507/